阅读难吗?认字就能读,确实不难,但真正深入地阅读,确实有难度。
说得通俗点,读书就好像农民种田,看似简单,但真要种好一块田,有个好收成,并非易事,需要精耕细作才成。说得专业些,借用王昌龄的诗词“三境说”,我们也可以把阅读分为三境:首先要入语境,走进内容,先读懂作品的表层含义,找到读书的感觉;接着要入情境,细细品味,读懂作者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然后要入意境,结合实践,读出自己的感悟。阅读三境界,是知情意的统一,越往上探索,越难,也越美。记得读《摆渡人》一书,初读时,把它作为一部小说,关注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重读时把它作为哲学,理解了作者想要传达的哲理思想;再读时把它作为专业书籍,教师就是摆渡人,我们先要渡己,才能渡人!
我的家乡长垣是起重之乡,曾有一位安装行车的亲戚没读过多少书,但技术水平挺高,他这样说,让我拿着工具干活,很熟练,要让我讲为什么这样干,我讲不出来。这和我们一线教师很像,我们不缺实践经验,缺的是理论支撑,知道了自己的阅读短板之后,就应该有意识地学习补充,要克服畏难心理,啃读一些有难度的书。还要有跨学科阅读的意识,如丁桃红老师的书单里就有《十位名师教〈老王〉》,吕娟老师的语文名师工作室推荐书目里就有《三体》,在河南教师读书会的周五分享活动中,有幸接触到董文华老师的《滋养生命的数学》一书,感觉受益匪浅。其实,理论与实践之间,各学科之间,都有相通的地方,我们读得多了,才能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阅读的难度如何突破?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奥野宣之解释,“我们要以记读书笔记为目标去读书,最终活用书中的内容。”阅读时做批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读完一本书能梳理思路写成一篇读后感,理解会更深入。河南教师读书会,每周五读书沙龙活动,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阅读方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我是受益者之一。就像老牛吃草反刍一样,首先自己要反复阅读,做出批注,提出有价值的导读题,写出有个性体验的阅读分析。其次与书友交流,思维有了碰撞,心灵有了共鸣,会引发新的思考,有新的感悟。最后,在整理交流材料的过程中,又会对书中细节及整体内容有一个回顾和把握。不仅能够提升阅读力和学习力,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精神愉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