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罗辑思维,看了一篇伯凡老师的文章《如果你觉得“我不够好”,“我不配”》。了解到一个词:冒充者综合征。
和生物学上的拟态一样,因为我平时的一些行为与冒充者综合征恰恰吻合。所以,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含义。简言之就是自己习惯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做不好一些事情。当别人让你做一些事儿时,即使客观上可能自己可以做到,但总表现的犹豫、不自信,甚至退缩。
文章产生了冒充者综合征的产生原因,与生长环境有关,比如父母对孩子要求严苛,当孩子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时,为了怕孩子产生自满情绪,就坚持给孩子一些还需继续努力之类的暗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逐渐产生自己不是那么出色的阴影。于是,就有了“内在小孩”。
毋庸置疑,冒充者综合征,会滋生拖延症。即使小事上没有拖延症,在一些大的决策比如择偶、投资或担当重要角色上,表现出习惯性的拖延和回避。
如何“治疗”冒充者综合征?
自居效应:人会在心目中觉得自己理所当然的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这种角色常常表现为一种自我暗示。
表演:你会成为你所表演的角色。 用表演戏剧的方法,或是通过持续的心理练习,不断地让自己进入一种角色, 会让你比较快的担当你自己的角色。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学习、读书:《正能量》,act as if,so you are。当你认为你可以的时候,你往往就可以。当你表现出你好像是的,时间久了, 你就是。
有没有发现,我们平常在担当一种社会(或生活)角色的时候,可能刚开始你有一种习惯性的自我挫败、自我否定的倾向,但是当你在这个位置上待久了,你会逐渐的适应你所在的角色。逐渐的,你会不再认为你不适应这个角色。(btw:这个时间也许往往很长)
“符”:揭掉自己身上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