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7-其实,我就是一个演员

今天在罗辑思维公众号上看到了吴伯凡老师的一篇文章,很令我触动,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冒充者综合征”,我觉得这就是我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下面由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一业障。

何为冒充者综合征

“冒充者综合征”,它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也称为“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是由两个心理学家在1978年发现并命名的。这个概念一提出来就被广泛传播,原因就是它的确揭示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状态。

有这种冒充者综合征的人,虽然按照客观的标准评价已经获得了成功,但是他们本人常常认为这不大可能,或者说自己的能力跟所得总是不相匹配。感觉有点儿像是在欺骗人,甚至会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名不副实,心里头总有一种隐隐的恐惧,害怕自己有朝一日被打回原形,重新成为一个屌丝。

有这种心理倾向的人遇到一些重大机会的时候,常常会表现出某种拖延和无穷准备的状态。他们总觉得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自己的能力不够,这个机会不大可能属于自己。

其实,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冒充者综合征患者,无论是取得多大的成绩,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不配所获得的成绩,在工作过程中,也经常会拖延、追求完美。我常常在这般苦痛中挣扎,却不知道出路在何方。

“内在小孩” 和 “内在父母”

跟很多心理病症一样,这种心理倾向与这个人早年的经历,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环境密切相关。有一个概念叫“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

如果小的时候父母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常常怕孩子因为一点成绩而产生骄傲的情绪,会有意的贬低孩子取得的成就。他们的用意当然是好的,就是提醒孩子不要骄傲,不要沾沾自喜,但是父母会对孩子的行为、成绩和成就,有一种习惯性否定的倾向。

当一个孩子长期受到这样的压制和否定的时候,父母的这种评价标准就会内化成一种心理上的力量。即使当他已经长大成人,父母并不在身边的时候,那个父母还深深地藏在他的内心。

当他做一个什么事情的时候,尤其是面临重大机会的时候,父母的影子就会浮现出来,有时候头脑当中没有父母的影子,但是父母的那种习惯性否定的态度、倾向会来侵扰他,使他虽然是一个成年人,但是在心理上还处于孩子的状态,处于一种面对严厉的父母战战兢兢,习惯性的否定自己的状态。

这些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即使在一些小事上没有拖延症,也会在重大的行为,比如说择业、择偶、重大的投资,以及担当某种重要的角色的时候,表现出习惯性的拖延和回避。显然,这种心理倾向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负资产。

当我看完这段时,简直是我自己的写照,基本全中。小时候我的父母特别严格,哪怕有小小的成就,也被教导不要骄傲,而且常常被父母否定。这粒恶魔的种子在我内心扎根很久,在未来做决策的过程当中,我常常战战兢兢,习惯于否定自己,导致我的成长路上屡受波折。

自居效应:冒充者综合征的解药

我们在读经典、看人物传记的时候,看到那些伟人常常会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舍我其谁”,“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是很多的伟人,有大成就的人都有的一种范儿。

传说释迦牟尼出生的时候,一出生就走路,然后脚一抬起来就是一朵莲花,步步生莲,然后还说了一句:“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样一种状态当然很让人羡慕,可是我们普通人,尤其是小时候有那种习惯性自我否定经历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跟那样一种状态离得太远。我们之所以普通,常常是因为我们自己有这种相当普遍、相当普通的心理状态。

与这种冒充者综合征相对的一种心理状态叫“自居效应”。

什么叫自居效应呢?人会在心目中觉得自己理所当然的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这种角色常常表现为一种自我暗示。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就是把一群数学天才招到一个班里头分成A组和B组,让这两组人都读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哥德尔的传记。

但是,两组读到的传记有一个微小的差别:A组读到的是在百科全书上能看到的标准的传记;B组读到的传记有一个小小的改动——哥德尔的出生日期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学生读到这份传记的时候,都会发现哥德尔出生的月份和日期跟他自己是一样的。

这个小小的差别最后导致了两组学生的成绩明显的不同——B组学生的成绩明显的要比A组学生的成绩好。

这里头的奥妙在哪儿?就是自居作用。当学生读到哥德尔传记,发现自己竟然跟哥德尔是在同一个月份、同一天出生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跟哥德尔之间有一种隐秘的相关,或者说悄悄地认为自己可能是个小哥德尔,这种神秘的巧合会对他形成一种强烈的暗示,这就叫自居作用。

冒充者综合征和自居作用,正好是两种相反的心理倾向。也可以说,自居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冒充者综合征的解药。

我经常说,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我们现在对小孩吃的东西非常担心,小时候担心吃到了毒奶粉,稍微大一点就担心食物里有各种各样危害健康的添加剂。但是我们很少去怀疑自己对小孩的教育里,有没有类似于毒奶粉和非法添加剂这样的东西。

事实上父母很可能每天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提供所谓的精神食粮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加进大量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毒素,这种毒素的危害往往是长久的。

比如说冒充者综合征,如果一个人有了冒充者综合征这样一种心理疾病,却没有意识到,更没有想到如何来治疗它,它就可能伴随这个人的一生。

所以说,天无绝人之路,对于冒充者综合征,我们可以用“自居作用”来加以克服。如果说父母小时候给我喂下了“精神的毒药”,那“冒充者综合征”就有可能伴随我一生,如果我不想办法去解决它,也许就会身受其扰。情况严峻,解决办法迫在眉睫。

怎么治疗冒充者综合征?

中国有一个公益组织,我觉得他们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他们在东莞、深圳这些有很多女工的地方,教这些女工表演话剧。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情呢?其实这个理念是来自于英国。

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有冒充者综合征。由于传统社会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是有固定的定位的,所以当一些女性走向社会的时候,虽然她们实际的能力足以胜任某种工作,可以担当某种角色,但当被置于这种角色的时候,她们常常会自我怀疑,“我有这种能力吗”,“我难道是一个经理吗”。

甚至有的人有创业的天赋,但是当她开始创业的时候,常常表现出一种拖延、犹豫。尽管周围有人在鼓励她,甚至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但她们心里头还是在犯嘀咕。

研究者发现:用表演话剧的方式,能比较容易的让女性摆脱冒充者综合征。有过表演经历的人都知道,当你在表演一个角色,比如说让你去演埃及艳后克利奥佩特拉的时候,你一定要全情的投入,表现出一个女王的样子。尽管心里头觉得自己并不是,但这种持续的、全情的投入,会让你习惯性的进入一种你不是的角色当中。

有一本书叫《正能量》,其实它原标题并不是这个,它原来的意思就是act as if , so you are。就是当你表现出你好像是的,时间久了,你就是。

其实用表演戏剧的方法,或者是通过持续的心理练习,不断地让自己进入一种角色的方法,会让你比较快地担当你的角色。

我们平常在担当一种社会角色的时候,即使刚开始你有一种习惯性的自我挫败、自我否定的倾向,但是当你在这个位子上待久了,你会渐渐的适应你所在的角色。逐渐的,你不再会认为自己不配这个角色,但这个时间往往会很长。

吴伯凡老师在这里提出了表演戏剧的方法,让自己进入一种角色,于是我回顾了以下从小到大,我给自己扮演的角色,无一例外,是“上帝选中的男人”,我从小追求好成绩,因此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把成绩作为我唯一的追求。但是大学之后,由于我深刻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上帝选中的男人”,因此似乎对生活没有了盼头,而渐渐开始走人生的下坡路。现在在工作,我也没有对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想通过时间的磨合让自己慢慢适应自己的岗位,但这个时间实在是太漫长了。

揭掉自己身上的标签

有一个90后的小朋友给我讲,她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

进到一个公司时间不长,老板就发现她有很多出色的地方,而且特别碰巧的是,这个小朋友在学校的时候演过话剧,当过乐队主唱,有一种同年龄的女孩子没有的气质。

尽管如此,自己进到这个公司,发现有那么多的大哥哥、大姐姐,有的年龄比她大10岁,当她被指定做一个部门的经理,而且这个部门一年的流水接近1个亿的时候,她做不到像王健林那样特别自如的说,把1个亿当成是一个小目标。她觉得那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匪夷所思的数字,所以就总有点战战兢兢。

好在,她演过话剧,她没有太表现出来这一种自我挫败和自我否定,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和验证,她不仅向别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渐渐地向自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觉得这事当仁不让,该我做。

应该说她是比较幸运的,面对女性都可能有的这种冒充者综合征,她可以说是用一种快进的方式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和角色的认同。

我经常看到媒体上在说什么90后,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90后最大的已经27岁了,27岁意味着什么呢?

有一个统计,26岁是一个人向社会初步展现自己的能力,甚至是展现卓越能力的年龄。

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是在26岁;

牛顿发现三大定律也是在26岁;

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也是26岁。

尤其是在现在的独生子女的环境下,上面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父母,我们会习惯性的把一个已经二十多岁的人还当成孩子,而我们也可能会习惯性的把自己当成孩子。

也就是说,我们会不自觉地贴上和被别人贴上一个标签,这种标签像过去武侠小说和各种神怪小说里的“符”一样,往上头一贴,就把你给定住了,这个符一定要撕掉。今年最大的80后已经快接近不惑之年了,最大的90后也已经接近而立之年了。

前面讲到了业障,说的更形象一点,从小到大我们身上不知不觉被贴上了很多有魔力的符,而且我们自己不知道,这正是我们要丢掉的。

吴伯凡老师的最后这一段看起来有一些偏题,讲到要去除业障,撕掉标签,于是我们不能习惯性地将自己当作孩子。事实上,我曾经写到过一篇类似的文字,文章名字就叫做“撕掉你的标签”。我也觉得,是时候去采取行动解决冒充者综合征的问题了。世界上最大的遗憾,不是“听过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而是“听过了‘听过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却依然过不好这终究过不好的人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056评论 5 47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842评论 2 37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8,938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296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292评论 5 36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413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824评论 3 39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493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686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02评论 2 31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55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281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820评论 3 30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7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09评论 1 25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699评论 2 34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257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