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大都学有余力,有富余时间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各类竞赛,他们不缺乏故事。中等生最悠闲,没竞赛的事找他们,没管理的事等他们,也没茬儿惹老师生气,“培优”轮不上,“辅差”挨不上,中等生的生活自由度最大,自由支配时间最丰富,有那么多自由时间和空间,必然会有很多童年故事。
后进生呢?后进学生学习不好,其原因不外乎上课开小差、管不住自己,明知有作业,玩了再说。有人问某名作家:“为什么你笔下都是些‘坏’女人?”作家答说好女人没有故事。此话不无道理。“坏” 学生总有那么多“坏”得叫人哭笑不得的趣事。后进生大都经常往教师办公室跑,与老师打交道的时间最长,课堂之外,老师的"奇闻轶事”,他们知道得最多、最清楚,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国家级重要机密”
读这两段话让人忍俊不禁,说得很是贴切。由此看来,孩子们确实不缺乏写作材料。每每要下笔,总是绞尽脑汁,说没有可以写的不在乎两种原因:真的太懒,不想写。还有一种是被吓到了,因为我们要求孩子写印象深刻的,最受感动的,最有意义的……他们当然要像在菜市场挑菜一样比较半天而不得结果,像我们总是为三餐的菜品而发愁。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这个公众可以是班级,可以是小组,当然越大范围的公开发表,越多人的认可赞许自然能带来更大的写作动力。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就从班级开始吧!
思考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事。——爱默生每个人都在思考着自己的“难题”,我现在要思考的是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动力,真的难,但要思考和突破它也会有成就感。给自己加油吧!
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温暖价值。读到这句话,承接了前文中所说作文是一种公众言说,又把作文的价值进一步延展,它是一种自我温暖的行为,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魂。同时,又引发了自我反思——这样的道理不是没有听过,不是不明白,可为什么这么多年举步维艰,行而不远?仅仅是因为个人能力和外在条件吗?可能根源在于自己并没有这样的真实体验,没有曾生活在这样的学习氛围,没有种下这样的种子又何来生根发芽!
任何的改变想要开始就行动起来,都不算晚。喜欢这样的言论,那就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作文,探寻它的温度。
管老师的“不起眼的小招”我很是喜欢,准备抄笔记尝试起来——
“每日简评”——学生每天用三五句话简要记一件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三五句话虽是模糊记忆中的一个线头,但这线头能领着人走向记忆的绿色通道,随时提取存储于脑海中的生命印记。“每日简评”有多种形式交替练习:①自由型,即学生自由积累发现的素材。②全收型,即一周“每日简评”的主题由教师定,所有学生都写同一个话,如“我为班级做点事”“调皮 鬼的调皮事”。③半收型,即由学生自己定一周“每日简评”主题,每个学生的主题都不一样,但又都有一个连续观察、体验的对象与话题。④活动型,即一周搞一个活动,如每天带一个生鸡蛋在口袋里,每日记录护蛋情况。教师批阅“每日简评”,打上等第,是“借”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帮助学生发现并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发现区域和写作视角。这个“借”是一根拐杖,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扔掉拐杖,学会自己行走。
很多人认为心灵感受力与现象思辨力是一种自我成长,完全是教学之外的自悟自得。我的写作教学实践试图突破这个禁区:①每周一次“我的名言”。“名言”的写作需要从事物表面深人事物内核。有的学生写道:“为了思考,上帝创造了大脑;为了完善思考,上帝创造了书。”更有的说:“谎言是架在自己脖子上的一把枷锁。”这些“名言”表明,学生的思考力正在得到大力提升。②每月一次“两难话题”辩论。将诸如“同桌,自己选好还是老师安排好”等话题公布在博客上、《周报》上,让学生讨论、辩论。争辩越深人,各自的精神世界就越敞亮、畅达,思想的通道也就越宽阔、明亮、深邃。③《周报》开设“心语港湾”。它为学生开辟一个心灵交流的场所,将作文、心灵、情感连接在一起。④《周报》开设“故事争鸣”。故事争鸣的写作是作者最投人、激情最澎湃的时候,心灵的全情介人, 使文字被烘得暖洋洋的。
尽管不太懂“活动型”简评怎么操作,“心语港湾”和“故事争鸣”的具体中文要求是什么,但启发更大于疑惑。即是让学生有用笔言说的欲望,尊重他们的差异,肯定他们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