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时刻都在发生,关系在心理学分为两种,1内在关系模式 2当下构建的关系。内在关系模式,是我们和最初的重要客体(妈妈, 爸爸)构建的关系内化在心里(时间大概是6岁前),这也就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在以后新的关系中我们会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在新的关系中,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轮回,再多说一句,我们找自己的另一半时就找容易构建自己内在关系模式的,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对另一半有感觉。再回到关系中,因为我们双方都想重复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所以就会都给对方带来痛苦。这就引出了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伤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带来了痛苦也就意味这改变的机会。你可能要问,我为什么要改变,我就要做真实的我,我不要改变。如果你是这样想的对不起,你只剩下在一次次的轮回中体验构建内在关系所带来的痛苦,也就是命运的轮回。因为只要你和另一个人在一起,就会发生关系的碰撞,伤害就不可避免。我们国人的心理水平绝大多数还停留在6岁之前的水平,当然我自己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的养育环境不好,非常有必要的说明,老爸老妈能给我们的已经是他们能给的最好的了,我这里所说的不好,是标准意义上的心理学定义的(60分妈妈)与之对比之下的不好。你说自己都还是个孩子怎么能和另一个人相处,更何况对方也是个孩子。 为什么说我们不过就是个孩子,因为我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还处在6岁之前。这就要从婴儿的心理发展历程说起,婴儿刚降生他是分不清自己与客体(妈妈)之间关系的,由于妈妈这时与婴儿有短时间的心灵感应(心灵感应的原因是婴儿是妈妈的一部分,加上妈妈的全身心投入在孩子身上,能全然感受婴儿的需求。),这就导致婴儿不能分清妈妈与自己的区别,认为你的就是我的,这时婴儿就处在一元关系当中,只能看见自己的意志,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婴儿具体的心理发展水平要看妈妈引导方式。在自己成人的世界中如何检验自己是不是处于之一阶段(1把对方当自己对待认为怎样对待都行,2自己认为我不说话就认为对方应该了解自己的需求),等婴儿长到6个月(这里是心理学上的大概时间)以后,妈妈开始不在全然对婴儿做出及时的回应,因为妈妈有自己的事情有时还会违背婴儿的意愿,这时婴儿就能感到妈妈和自己是两个人,能感到妈妈的好坏(这里是以违背自己意愿而定义的好坏,往往在这里我们就开始区分好坏,又由于自恋我们就会追逐好的摒弃坏的,这就形成了二元对立,从而构建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时就进入了二元关系当中,婴儿就看见妈妈(另一个人)的独立存在,意识到妈妈也有自己的感受与意志。如何检验自己是不是处于二元关系当中(1能不能看到对方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2一个人有好有怀是正常的)等孩子在3岁之后,这时孩子就会看见爸爸的存在,由于妈妈一直照顾自己,孩子对爸爸是有敌意的,可是经过时间的检验孩子发现爸爸也是生自己的人,这时孩子就会意识到,我 你(妈妈) 他(爸爸)三个人的存在,看到三个人的意志,与好坏。对应到成年的关系当中,就是你 我 他 三个人有自己独立的意志,自己独特的感受,我感受到 (你 他) 的感受 尊重 (你 他) 的独立意志,在简单点就是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要有好坏之分。这就是我们心理发展的过程,至于自己能发展成什么样子,需要看自己的养育环境,与自己当时在心里刻画的好坏对错。 由于人的自恋,加养育的坏境我们就会分个好坏对错,并强化好的而摒弃坏的,这就形成了我们现有的性格。但这一切只发生意识上,也就是说我们把自己认为是好的那部分展现出来,另一部分是压抑在潜意识当中,自己选择性忘记,但这并不会消失。所以我们找另一半时我们就会找相反性的,以此来追求人生的圆满。这也就是所谓的,好我与坏我,A与-A。也就是说我们出生是什么品质都有的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有好坏之分,去追逐好的摒弃坏的,其实我们并不能摒弃掉,只是压抑在了浅意识当中。这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生来就是圆满的,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把一部分放弃了,在后天新的关系中我们就会去找回自己的另一部分。但在找回时不是一个人找,而是两个人共同找,这时我们就会迎来痛苦,但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觉知痛苦才能成为你自己的样子。 我们人是不能脱离关系而生存的。我们的性格在养育关系中形成,在当下的关系中呈现,也在当下的关系中迎来了改变的机会。 由于自己的性格需要追求圆满,改变就会带来痛苦,我们应该深刻的学习关系这一章。在关系当中,释放自己的真诚,共情对方的感受,无条件的理解和关注对方,深深的接纳对方,做好接受痛苦的准备,给自己与对方一个时限,并投之接纳与宽容。 这次分享鲁米的两首诗 1 从我听到自己的初恋故事那一刻起, 我开始寻找你,对与这有多盲目一无所知, 爱人们并不最终在某处相见,他们始终与彼此为伴。 2 有一片田野,它位于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我在那里等你,当灵魂躺卧在那片青草地上时,世界的丰盛远超过能言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