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西施滩》是唐朝诗人崔道融写的一首抒情议论诗。诗人回忆历史、谈古伤今,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美人西施翻案。
“宰噽忘吴国,西施陷恶名”上联引经据典,根据《史记》记载史实,越王勾践因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美女西施及宝器贿通吴国太宰伯噽,准许越国求和。越王勾践因而获得了卧薪尝胆、休养生息、重整旗鼓的机会,最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诗人重提历史真相,首联道破问题实质。诗中西施陷恶名,一个“陷”字,用词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将颠倒的史实再颠倒过来,用史实说话,令人信服。
“浣沙春水急,似有不平声”下联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边,少女西施在春光明媚的春天时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美人西施当年浣沙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所蒙上的一层历史的污垢而发出如诉如泣的愤愤不平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公。诗人采用拟人手法,想象丰富,“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两字,选用非常得体,真切自然,表达了诗人深沉慨叹之情。下联在抒情中进行议现,在议论中渗透诗人感情。
全诗立意新颖,叙事引经据典,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诗人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和在一起。崔诗与晚唐罗隐“家国兴忘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忘来又是谁?”两相比较,两诗都反对“红颜祸水”之说,为西施翻案。两诗议论罗诗议论充分,并联系到国家时运来分析国家兴亡,这优于崔诗。崔诗先叙事后再议论,并把理智和感情揉和起来,似乎优胜于罗诗。
古人尚知“红颜祸水”是无理取闹,今人却还误怪美人误事误国,难道不值得深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