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会解封,人们会重享自由。
但,对那些病亡家属。
对那些高压下连轴转的医护。
对长久笼罩在恐慌和压抑中的疫区中人……
他们如何走出阴霾?
一部日剧,豆瓣打分人数寥寥,却很敢说。
你问,如何抹去灾难的伤痛?
它上来就斩钉截铁——
做不到。
《疗愈心中的伤口》
心の傷を癒すということ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震级7.3。
6434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19万多栋房屋在一夜之间倒塌......
当时惨况,现在看依然揪心:
灾难过去,整个日本都似乎当做没发生过。
但有些人忘不了。
今年是阪神地震25周年。
NHK大阪放送局特别制作了这部剧。
它讲述了经历过阪神地震的受灾者,如何治愈心理创伤的故事。
主角安和隆,一名年轻的精神科医生。
34岁,已经当上医疗局局长,专业能力强,很受病人爱戴。
但一切被强烈的地震打破。
即使如此。
剧集没有选择把镜头对准灾难下的疮痍。
而是让观众跟随安和隆的视角,走进每一颗彷徨无助的心灵。
就算表面平静。
但它记录下的画面,依然戳心。
有极度恐慌、活在阴影中永远不敢坐下的男人;
有精神涣散、没法沟通的阿婆;
有发生火灾后,无法分辨父母遗骨的儿子;
您能告诉我哪个是我父亲
哪个是我母亲吗?
△ 字幕来源:东京不够热字幕组
有抢救时已经没有呼吸的小孩。
和紧抱着孩子尸体不舍放手的母亲……
悲伤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
包括亲历者,和幸存者。
邻居家起火,自己家却幸免于难的男人,同样日夜被愧疚感折磨。
他们不仅失去了住所,精神家园也破烂不堪。
一个个具体的人,揣着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痛感,或茫然或慌张地面对这样一个天降横祸。
但它并没有贩卖灾难。
而是平和抛出一个问题:
如何治愈受伤的心灵?
和生理上的治疗不同。
安和隆说——
治愈的第一步,并非制作诊疗方案。
而是接纳。
接纳灾难的不可逆、生命的脆弱,也接纳人性的软弱。
安和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一线为受害者做心理治疗服务,鼓励和帮助人们从悲痛中走出来。
去告诉人们——
软弱也没关系。
Sir建议,以下金句可适量摘抄。
它们不仅是灾后的良方,同样能为我们的生活减压。
面对怕被人说软弱,假装坚强的小男孩。
他说:
软弱是好事啊
就因为软弱
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并给予帮助
面对因为在老家听闻人们对灾区的偏见嘲讽,而抑郁的妻子。
他宽慰:
说这些话的人
自己一定很害怕
(他们心想)我们没做什么亏心事
所以没事的
不这样想的话 害怕也没办法
对于那些对自我产生怀疑的人,他由衷地关切,真诚地认可。
一个因为拍摄灾民照片,怀疑自己的工作很残忍的记者。
他怎么做?
他给予肯定:
我认为谷村先生您的工作 有很大的意义
即使是这样的大地震
总有一天也会被人们遗忘
到那时候 您的照片和报道
便能唤起人们的回忆
那曾是一场 多么不可思议的大地震
无情地夺去了多少人的性命
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都是如此的重要
一个被确诊患有多重人格的女孩,原本就有童年创伤,再加上灾后的应激反应,让她头疼到撞墙。
她问安医生,自己会得病,是不是因为太软弱了。
和隆温柔地转换她的思维:
尽管身处于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悲伤中
你仍然在尝试寻找 活下去的方法
这说明了你生命力的强大
和隆的话语,总有让人坦然的魔力。
但这只是开始。
接纳的目的,是面对。
面对自己的疾病,科普精神疾病的知识。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社会上对心理问题的认知,还普遍停留在等同于“精神病”,更别指望人们都能了解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了。
怎么科普?
步步试探,拉近距离。
耐心地倾听,平等地交流。
一个小动作,就表现出他有多重视患者的倾诉。
总是头前倾,俯低身子,去倾听;
平视对方的眼睛,目不斜视,可手上写字的动作没停。
在这样的沟通下,患者们才发现:
原来去表达自己的悲伤和痛苦,也不是什么不体面的事。
正视心灵的受创,未必是懦夫的表现。
接受自己的软弱,也是一种坚强。
治愈他人的安医生,自己心里也有个迈不过去的坎。
和隆本名安田和隆。
父母都是在日韩国人,真实姓氏是韩国“安”姓。
得知这一点后,他开始自称姓“安”。
作为家里的次子,和隆不如哥哥拔尖,不比弟弟乖巧。
父亲每天回到家,妻子和儿子们站成一排,列队欢迎。
但仔细一瞅,别人都是标准90度鞠躬,就和隆,略略弯腰。
是他和父亲不和?
也没到不和那步,就是父子俩总有点隔阂。
和隆从小梦想做一名小说家。
父亲想让他做医生。
上大学选专业,他选了精神科。
父亲一听,又恼了,好么,选了个最非主流的医科。
- 精神科医生的工作
就是设法理解病人复杂的内心
- 内心什么的都无所谓
因为这个分歧,父子俩交流更少了。
儿子想安慰生意出问题的父亲,却紧张得像在罚站。
父亲也不会好好说话,一开口直接撵人。
缓解父子俩关系的,是一本书。
地震后,一家报社找上和隆,邀请他开设记录灾后人们心理的专栏。
他把这些文章整理,出了书,还得了奖。
当时父亲已经身患癌症,病痛难忍,看到儿子拿了奖回家,珍而重之地把奖状摆了又摆。
他嘴上嫌弃儿子,自己的床头却放着儿子写的书。
父子间哪有什么仇呢?
只是不是一代人,成长背景、人生阅历不同,观点自然也不同。
在父亲那个年代,作为韩国人来日本谋生,饱受周围歧视。
他必须选更被大众接受的行业,混出头,才有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所以他教育儿子们,总把“为国家做出贡献”挂在嘴边。
他日夜打拼,开了自己的医院,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可无奈公司周转不灵,欠下债务,一夜回到解放前。
到头来,那个学精神科的儿子帮他走出阴影:
我觉得拼命工作 最后却没有好的结果
这样的事 没什么可窝囊的
直到父亲去世后,和隆才知道,父亲其实一直以他为荣。
他看了儿子写的书,每一页都认真做了标记。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儿子的文字,走进了他的内心。
一个微微点头,已经是深深的认同。
和隆帮助人们重建心灵,同时他也在自愈。
治愈的第二层,源自尊重。
尊重对方不同的观念,尊重对方独立的人格。
心灵的创伤不会消失。
但在一个人人都能被尊重的社会,它会渐渐愈合。
日本人总能拍出让我们觉得“治愈”的作品。
可到底什么是治愈?
或者说,“治愈”二字在地震这样的大灾面前,会不会显得过于温暖、鸡汤了?
不。
这部剧正是在说——
治愈,不是短暂地安抚、排解悲伤。
治愈,是一种把悲伤变得不徒劳的力量。
正如主角安和隆。
他有着被歧视的姓氏。
经历过不安的童年。
亲历了可怖的劫难。
甚至,到最后确诊癌症。
但他以自己对生活的热情,感染着周围的人。
得知自己的病自然痊愈率只有五百分之一,他决定出院。
列下了自己接下来想做的事。
看书学习,教儿子下棋,拍一张全家福,吃妻子做的饭,和朋友再去看一场音乐会、最后一次给病人看诊,向病人道谢……
一份待办清单,实际也是遗愿清单。
一件一件,全都认真完成。
和隆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治愈”二字。
带着悲伤,昂首向前。
以至于他离开后。
人们依然被他的诚挚感染。
在国外研究原子力学的哥哥,受他影响,在福岛核电站泄露的第一时间,决定回国支援。
当年在震后一同开展过心理咨询的,他的同事北林医生,如今致力于推广在校青少年心理项目。
他写的书,在阪神大地震25年后,至今还在治愈着人们的心灵。
安医生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
原型是一位叫安克昌的精神科医生。
经历过阪神大地震后,投身灾后治疗,成为日本PTSD研究的先驱人物。
安医生已于2000年去世,但《疗愈心中的伤口》试图说出他没说完的话。
剧中特意增加了这样一幕。
阪神大地震5年后,安医生接受采访。
他被问到:地震过去这么久了,城市恢复了以往的生机,受难者遭受的心灵创伤,是不是也痊愈了呢?
他的回答值得此刻的我们铭记:
不管城市复兴到什么程度,也会有人因为这些阴影,而感到苦闷。
我觉得不能忘记这些人。
Sir觉得,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程度的诚恳。
痊愈,是虚妄的幻想。
接纳、面对、尊重,是我们付出的努力。
而背负着伤痛,铭记着苦难,去感同身受,去践行正道。
是我们从灾难中,能得到的最好的疗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