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欲是病 得治”
1.
今年过年,从妈妈那听说了一件她朋友女儿的事。那个朋友的女儿我见过,长得很白净的样子,眼睛很水灵。
她的故事我之前也听说过,还是很老套的“稳定的工作”和“华丽的梦想”之间做选择的俗套故事。
父母希望她考取公务员,毕竟这个姑娘成绩优异,性格文静,看起来和“坐办公室”这种类型的工作非常搭配,而“公务员”又是全家人共识的稳定工作。但这个姑娘偏偏喜欢音乐,钢琴八级,也有小提琴演奏基础,兴趣使然,让她对“音乐”这条路充满了向往,她希望走音乐这条路,期待着有一天可以完成自己的创作。理所当然的,这场关于梦想和现实的大战,就在她家拉响了。
“你说公务员,多好啊,进了一个大公司,然后好好在里面扎根,这就算铁饭碗啦。我闺女成绩又好,能力又强,非要过那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你说是不是有病?你说呢?”她妈妈说完就看向我。
我挺尴尬的,真的。
首先,你姑娘稀不稀罕这铁饭碗还另说呢,可你怎么就确定,做音乐就是什么“饥一顿饱一顿”了?进音乐公司就能饿死?那现在唱歌的那些人都是鬼吗?
其实如果单单说这件事,只是个非常普通的家庭矛盾,你甚至不会觉得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但我还要给它加上个故事背景。
2.
这个姑娘从小就挺没存在感的,人前人后总是感觉怯生生的,于是她的父母很理所当然的为她承担起了“发言人”与“决策者”的职位。从内衣内裤要不要洗,到明天早上穿什么,从小学选什么学校,到大学选什么专业,她的父母简直是流程式服务,一手包办。小姑娘也有反抗的时候,但三下两下就被这一对“保护神”压下来了。
“你还小,你不懂”“爸爸妈妈怎么会害你呢?”“我们把你养这么大不容易啊,那你不能不听话啊”“你怎么让我们这么操心呢?”
有的时候她也觉得很愧疚,是啊,我怎么让父母这么操心呢?于是为了填补这种愧疚,她只能让自己更听父母的话,不让他们担心,以满足他们“我们是为你好”的如此“光荣伟大”的革命理想。
可是无论这种关系让她如何不舒服,可是时间还是终于到了这一天,她终将要长大。而早已暗藏涌动的分歧和矛盾,就像深藏在地底的臭水,一旦泄露,喷发而出。
3.
而那股“臭水”的诱因就是关于这次的职业选择。
父母从没见过自己女儿如此彻底的发泄过。她把自己桌上的东西都砸了,电脑,键盘,顺带着客厅的电视屏幕也被砸碎。
听说一个人的某种欲望一旦被压抑太久,就会引起极其剧烈的反弹,而这种反弹,简直毫无征兆,由于之前并没有过类似的情况,也就没有任何应对措施。
她的父母也许根本不在乎这个姑娘的快乐与否,梦想有无。他们只知道,这个一直听话的孩子失控了,而他们要做的是控制局面,将孩子重新拉回那个永远听话无脑的状态。
她不想再服从了,她被控制的太久了,从小到大,一直以来。
控制欲,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对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绝对支配,不允许意外或者是有其他差错,对于人来说指对她绝对的占有,思想上行为上都不允许有违背你的意思。
看到这段解释你会想到什么?“绝对支配”“不允许违背”“绝对的占有”,它像蜘蛛吐出的丝一样,一根一根看上去柔软无害,稍微多一点时,你甚至会觉得那是你柔软的保护层,可是再多一些呢?更多一些呢?猎物就这样被蜘蛛慢慢的缠死,甚至不知道从那一刻开始呼吸困难的,但是最后,一定是再也动弹不得的等死。
4.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读的一本小说,《无声告白》。
女主人公莉迪亚是个不到20岁的少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三个子妹中,父母永远把最好的疼爱留给莉迪亚。而父母将她作为掌上明珠的目的,其实是希望在她身上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
他们不断的申述,诱导这个小女孩去完成他们希望她完成的事。母亲希望卡地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就像自己年轻时的梦想那样,于是卡地亚只能硬着头皮钻研这简直令她作呕的专业,以至于到后来,一想到上课就浑身打颤。黄色皮肤的卡地亚,和她的父亲一样,无法融入白人群体,于是她的父亲就每天逼迫她和不喜欢她的同学说话,约会,卡地亚站在排斥她的人群中,表情尴尬,不知所措,痛苦僵硬的像根木头。而她的父母站在一边,内心想的却是,真好,她看上去就是我们想要的样子。
父亲,母亲对她的连翻控制管教,狂轰滥炸般的把她的生活毁的一塌糊涂。她想找个出口发泄却发现自己逃无可逃。没有人知道她的痛苦,她的不甘,她想逃脱控制,却永远经历着绝望的心境。她看不到一点点光,所以只好把自己沉入冰冷的河水,用死亡与这个世界做最决绝的道别。
一直到现在,书里的一句话都让我记得很清楚,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用这一生的时间,只希望让我自己,能够真正成为我自己。
我是谁,这是我们终此一生要书写的答案,又怎能由别人简简单单的一个决定就能解答呢?那实在是对生命最大的不敬和侮辱。
父母一直是一个伟大的存在,他们将我们生育抚养,而我们以自己一生的奋斗,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他们的爱应该像和煦的阳光,穿过溪流与山野,流入每个人的生命和血液,那是世间最美的陪伴,最长情的告白。但在无暇的陪伴中,混入了充满私欲的控制欲,就变成了最固执的做死。你可以以任何方式爱你所爱的人,可以给他支持和建议。但是,不要强迫,不要控制,没有任何人有资格操控另一个生命。否则死去的不止是自己的精神寄托,还要拉上你的孩子陪葬。
陪伴是最常情的告白,而控制是最固执的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