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心得体会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对君子品行的描写。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是君子,在品行标准范围内可以做到伸缩自如。
我很少看官场题材的小说,本能觉得这其中的黑暗会让我感到心痛不已。
说起来看到《沧浪之水》也是出于偶然,看完之后,果然,我难受了。难受不仅仅是因为小说的内容,也是因为之后我总想写点什么却无处下笔。“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初看题记,无甚感觉,无非是想说一句明志之语而已。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当我再次看到这句话时,却再也生不起此种想法。觉得当初的想法是多么幼稚。那时的池大为(主人公)已经坠入人生的最低谷,他决心做出一些改变——抛掉以往知识分子的矜持,放弃了心中的高贵。想起前些天看视频时听到的一句“往往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再坚持一下可能就挺过去了...”我不知道那时的他如果再坚持一下会怎么样。只是人生总是不存在如果,我也想象不出来。而且看到最后的结局,我也不能说他就是没挺过去了。
故事从一本薄薄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开始,又在它的灰烬中结束。最初,这本素描册给了池永旭一种高贵,一份坚持的信念。随着他的逝去,这份高贵与信念也很好的传递给了最初的池大为,只是它没能走到最后。在书的结尾,池大为在其父池永旭的坟前点燃了那本素描册,虽然故事在这里就结束了,但我能想象当时的池大为已经做出了某种决定,传承于素描册的高贵与坚持的信念也随之彻底泯灭。之后的池大为不再是池大为了,他已经是池厅长,下一个马厅长,下下个聂厅长。
曾将一些人划分为“猪人”和“狗人”的池大为最终竟沦为二者的结合体,不得不令人感叹,但我们又不能批判他什么,从头到尾我们都能看到他每次的犹豫和改变都是那样的合乎情理,虽然如此,但还是叫人不舒服,也许是他最终的屈服打破了我们对正道的企盼吧。
说起来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一副奴颜媚骨,只是世界上能让人低头的事儿太多了。生活中我们得向生活低头,圈子里我们得向上层低头。好像千百年间这头一低一低的就低成习惯了,再也抬不起来了。说的也是,与其不断地点头(一低一抬),还不如一直低着头来的舒服。平日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丈夫能屈能伸”之类的话也听得多了,自觉或不自觉地我们已经把它们当成一种精神安慰甚至是心理暗示了。这些话本身倒无毛病,毛病出在我们对它们的依赖上。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种大家一起“低头”的局面,也是因为大家都低头了,所以也就不觉得别扭了。倒是突然蹦出几个昂首挺胸的毛头小子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了,管你有错没错,先按下去给上一顿乱拳再说。当然,这也自然是池大为初入机关圈子时被排挤的深层原因了。
一说到生活自然会想到生存,一提起官场自然也不能少了阿谀奉承。官场造就了“狗人”可以说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按照这个的提法,那么生活衍生了“猪人”,其深层原因我姑且称之为“生存本位”思想吧。为了生存,那些化身为“猪人”“狗人”的人实在值得我们敬佩,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坚持(就像当初的池大为),要战胜它还真是不容易。可令人费解的是变身之后的他们好像不愿再变回来了。放眼看去,并非每个人都是官场中人,更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直面生存的压力。可猪人狗人还是成批成批地涌现,为了名利而孜孜不倦地追求。既然有了“官本位”,有了“生存本位”,为什么就没有一种可以称之为“人本位”的东西指引着大家好好地做回一个人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两千年前司马太公的长叹似乎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或许众人对名利趋之若鹜多半是为了成为人上人,为了成为人上人后的那份面子吧。面子是什么?我说面子就是你能给人脸色而别人只能看你脸色,也就是让他人以自我为主。当然,前提是要你的那份面子足够大。由此说来,人上人自然就是能只看少数人的脸色而给多数人脸色看的人了。可是,看少数人脸色不也一样是看脸色吗?难道仅仅是为了那份能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虚荣?
写到这,想起了一个古老的命题,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人活着却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又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句“人如果只靠吃饭活着,那不叫饭,叫饲料。”看吧,多么经典的一句话。或许在猪的世界观里吃饲料是为了活着,活着就是为了吃更多的饲料吧。可我们是人,不是生存工具,总不能跟猪有着一样的想法吧,虽然研究表明人跟猪的DNA非常接近。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现在看来这句话似乎还有些过理想化了。这是一个欲以浊水濯足而不可得的时代,终极不复存在,圣人不再神圣,所有的哲学命题都不如鼻子下面那点东西来的实在。人们变得只注重结果,过程不再重要。君子与小人、好人和坏人的评判标准在强者与弱者的鲜明对比前显得那样的苍白。“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相信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中肯定会有许多向池永旭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念叨着这句话,只为心中的那份执念。为了那份执念,他们甘愿埋没自己。在这圣人已死的时代,他们注定无名。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获得一种只属于小圈子里的敬重,就像池永旭能获得三山坳众山民的尊重一样,只因他们具有一种高贵的人格。如果这样的人能再多一些,如果那些小圈子能连成一个大圈子。如果这些如果得以实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夫的歌声依旧绕于耳畔,然屈子依旧毅然抱石投于汨罗。或许,对于坚持“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的他来说,“沧浪之水清兮,亦以之濯足”的世界才是他心中的完美世界吧。这是他的坚持,也是他的希冀。可风中飘飞的那些属于《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的灰烬似乎在预示着九天之上的他暂时是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