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5周易36计(1-10)

周易与《三十六计》

(1)题记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

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

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

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三十六计”中,每计除名称外,后附有解语(也有称原文或原典)、按语。解语多采自《易经》与《易传》,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一种认识是,“三十六计”虽然成书较晚,但其源则是周易。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比如说“三十六计”中大量运用了阴阳学说,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把“三十六计”附会于周易,不过就是想增加些权威性而已。

笔者的认识是,“三十六计”中确实凝结着先人的智慧,其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是永远不会泯灭的。周易在某种意义上确实也可以看做是一部兵法,从周易中汲取精神营养而演变为“三十六计”,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但是,从“三十六计”的解语来看,大部分并非是真正的《易经》,而是解释易经的《易传》,有的是牵强附会,更有的是曲解、误解。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三十六计”的解语入手,探讨一下周易与“三十六计”的关系,一方面是厘清这些曲解与误解,另一方面也弄清楚周易的本来面目,故题为周易与《三十六计》云。

周易与《三十六计》

(4)什么是“卦”?

上文我们谈到了什么是“爻”,现在我们再谈谈什么是“卦”。“卦”字与“爻”字一样,也是周易的一个专用字,除了周易,“卦”不能用在任何地方,也没有任何用途。

那么什么是“卦”呢?在易学史上,对“卦”的说法有很多,但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由三个爻构成的卦,也叫经卦、小成之卦,这样的卦共有八个。另一种是由六个爻构成的卦,也叫重卦、别卦、大成之卦,这样的卦共有六十四个。我们这里所说的“卦”是指六个爻构成的卦。

与“爻”字一样,“卦”这个字也是出自易传。在易传当中,有大量的关于“卦”字的解释,比如《系辞》讲“聖人設卦觀象”,“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卦之德方以知”,“設卦以盡情偽”,“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說卦傳》讲“觀變於陰陽而立卦”。

六爻卦是什么呢?同爻一样,它也是由天数与地数构成的,一个六爻卦在特定的时间内,或者由二十四个天数和三十个地数构成,或者由二十五个天数和二十九个地数构成,总用数为五十五个。这些数平均分配到六个爻中,每个爻就有九个数。从这个意义上说,六爻卦就是数的生存空间和活动的舞台。

卦中的六个爻不是垒砖头式的六画,而是分据上下前后左右,因此这是一个“全方位”。如果把爻当作是局部、方面,那么卦就是整体。作为整体的卦只有一个,六十四卦不过是同一个卦体的不同形态。

六爻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两个三爻卦的叠加,也不能分割成两个三爻卦,掐头去尾或者拦腰斩断都是不行的,三爻卦就是把一个有机的、活生生的卦体实行残忍的“腰斩”的结果。三爻卦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八卦”,根本不是独立的卦体,既不能定位,也不能取象,如果非要取象,也只能是象泰初与否初所说的那样,叫做“拔茅茹以其汇”,意思就是三个爻表面上象是茅茹那样盘根错节,其实是它们各有自己的根脉,如果是运动起来,三个爻也不能一致行动,就象是损卦三爻辞说的那样,是“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因为无论是下卦与上卦,三个爻根本就不在同一条轨道上。《易传》的一个绝大谬误,就是把三爻卦当成了独立的卦体,这个谬误一直影响到现在,比如说“乾象天”、“坤象地”之类,如果是“乾象天”,那么对泰卦初爻的“拔茅茹以其汇”该怎么解释?难道说“天”上也长着“茅茹”?再比如说坎卦通常以为是由两个三爻卦的坎重叠而成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坎卦中确实有两个“坎”,但不是上坎下坎,而是初爻为一个“坎”,这是空间上的“坎”,表示低洼之处,还有一个是三爻,三爻是坎卦在时间上的终结阶段,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这是时间上的一个“坎”,何以证明坎卦中的两个“坎”一个为初,一个为三呢?这有爻辞为证,初爻辞为“習坎,入于坎窞,兇”,三爻辞为“來之坎坎,險且枕,入于坎窞,勿用”。空间上的“坎”因为低洼,容易存水,但也可能没有水,时间上的“坎”与水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说“坎为水”也是没有道理的。八卦的真正意义是八个三爻卦的总和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六爻卦的卦体,这就好比一个正方体,论面就是六个,论角就是八个,如果是把面比喻为爻,那么每一个角就是一个八卦。谁都知道,两个正方体上的角无论如何也构不成一个正方体的。对卦体而言,八卦只是卦体上的八个部位。对数而言,八卦不是数的载体,但却是六爻之网的“纽结”,是数的“编组站”、“交换平台”,是相邻的三个爻共有的“国门”,数只有通过这里,才能够从一个爻周流到其它爻。

六爻卦中有三个“对立面”,即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对立面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六爻卦中,每一个爻除去与之对立的那个爻以外,与其它四个爻都为“邻”,比如说初爻就与二三四五爻为“邻”;二爻就与初三上五为“邻”,如此等等。

六爻卦按照高低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爻为一个层次居下,二三四五爻为一个层次居中,上爻为一个层次居上,层次越高,势能越大。

六个爻还可以分别构成三个“圆圈”,即初二上四、初三上五和二三四五,作为“圆圈”,无所谓起点终点,也无所谓正向反向。

在静态条件下,每一个爻都处在“十字路口”,就是说在方向上都有四种选择,比如说初爻,可前可后,可左可右;二爻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如此等等。如果是运动起来,比如说初爻至二,势必推动上爻至四,拉动四爻至初;如果是初爻直接至三,势必推动上爻至五,拉动五爻至初,如此等等,也就是说,如果是某一个爻要动,必须得到同一个圆圈上的其它三个爻的认可,也一定会有两个不在同一个圆圈上的爻置身局外。

如果把六个爻当作六个不同的阶段,那么卦就表示一个过程,两个卦合一则表示一个完整的周期。

以上内容,可以概括为卦是数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舞台,是一个整体,一个过程,一个可以模拟万事万物的数字化的宇宙全息模型。

《管子·轻重戊》云:“宓戏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六峜”失传,笔者以为它就是六爻卦的卦体。

周易中的“卦”与“爻”有相同的一面。我们曾经把“爻”简单地类比哲学当中的“物质”,所有关于物质概念的属性,比如物质是思维的创造物和抽象,不是感觉上存在的东西,是由人的思维所反映,但却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等等,既是物质的属性,也是“爻”的属性,这些属性也都适用于“卦”。

我们也曾经指出了“爻”与物质概念的一些区别,比如说“爻”与物质相比较,更注重量上的规定,是把物质、空间与时间“捆绑”在一起,因而在谈到运动与变化时,也就不是单指物质的运动与变化,而是包括方位上的变更与时间上的变化,力图保留各种事物在形态上的差异,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同时,强调了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所有这些关于“爻”的特性,也都适用于“卦”,“卦”也可以说是既注重质,更注重量,既注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更注重方位上的变更与时间上的变化,既保留各种事物在形态上的差异,也不忽略它们在本质上的一致,既承认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承认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在这些基本点上,“卦”与“爻”可以说没有什么差别。

但是,从另外一些角度讲,“卦”与“爻”还是有许多不同的,这些不同之处主要有:

1、卦与爻都注重自身的质与量,但关注点有所不同。爻关注自身的量,是因为量的大小,决定着爻的刚柔与阴阳性质,卦关注自身的量,其实是关注爻的量,因为爻量如果不同,卦的形态与态势也就不同。爻量有十种,卦量只有两种,一种是天数为二十四,地数为三十;一种是天数为二十五,地数为二十九,卦量与卦量的区别,其实就是一个天数与一个地数的区别,如果没有这个区别,那么所有的卦在量上都相等。爻有阴阳、刚柔的差别,卦没有这些差别,卦与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形态与态势上。

2、爻的运动与变化包括数、位、时,如果是数的运动引起了爻的阴阳变化,或者是变更了位置与时间,那么卦也一定会发生变化。卦的变化则是指卦的状态的变化,单就卦来说,无所谓场所的变更,因而也就无所谓卦的运动。如果说卦有运动,也只是一个天数与一个地数的交替。

3、一般说来,爻的运动与变化的原因,包括内因与外因两种,内因是运动与变化的根据,外因是运动与变化的条件。运动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变化有突变与渐变之别。卦的变化的原因则全在内部,是内部诸爻矛盾发展的结果,这里没有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只要卦的状态发生变化,就是突变或质变。

4、单独一个爻是不能够运动与变化的,爻要运动与变化,必须在整体当中,作为整体的卦,为爻的运动与变化提供了舞台。而爻的运动与变化,又是卦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爻有纯、杂之分,由九个天数构成的爻为纯阳爻,由九个地地数构成的爻为纯阴爻。其它数结构的爻为杂爻。卦则无所谓纯卦与杂卦,也无所谓阳卦与阴卦,传统上说乾是纯阳之卦,坤是纯阴之卦,其实从数上看,这两个卦可以说是不纯到了极至。

5、单独一个爻,可以有阴阳,有刚柔,甚至可以有“不阴不阳”、“不刚不柔”,这种“不阴不阳”、“不刚不柔”的爻也可以说是内部阴阳与刚柔的平衡。卦体的状态却有平衡与不平衡之分,有微妙平衡和稳定平衡之分,在不平衡的卦中,有严重失衡与一般失衡之分,有静态失衡与动态失衡之分,此外在失衡卦中还有动态平衡,这些都不是爻所具备的。

6、单独看一个爻,我们说它本身就是个绝对物,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爻相对待,阴阳只是爻的两种属性,或者说是两种基本的状态,除了这两种状态,还有一种“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的爻,这都是爻的内部分类,而不是与爻相对待的“物”。如果是把爻看作是卦的一个单位,那么它就不是绝对物,因为在卦中,爻与爻既有相邻关系,也有相对关系,孤立的一个爻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不能够存在的,爻只有靠卦才有了“活力”,卦只有靠爻才成其为整体。

7、作为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爻,可能是开端,是终结,或者是过程中间的某个阶段。作为过程的卦,则除了有开端,有终结,有先后以外,还有往复、进退,有横向的“磐桓”,也有纵向的“蹢躅”。单独一个卦只是表示一个“往”的过程,或者是“复”的过程,表示“往”的过程的卦我们叫“原筮卦”,表示由“往”而“复”的卦我们叫“复筮卦”,“原筮卦”和它的“复筮卦”合一则是一个完整的周期。

以上几点,可以说是周易中的卦与爻的一些主要差别,但是这些差别并不影响它们在基本属性上的一致。比如说它们都是思维的创造物,不是感觉上存在的东西,但又不是单纯的抽象,而是“具象物”。这种具象物源于自然物,高于自然物,它就是可以模拟万事万物的数字化的宇宙全息模型。

(5)卦、爻运动与变化基本法则

爻的运动与变化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种,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卦的变化的原因全在内部,是内部诸爻矛盾发展的结果。

爻的变化的内因是什么呢?原来就是数的周流,数的周流改变了爻的数构成,从而引起了爻的刚柔或阴阳的变化。当然爻的变化不只是刚柔或阴阳的变化,还有爻位与爻时的变化,但爻位与爻时的变化原因是在爻的外部,不是爻变的内因。卦变的原因全在内部,不论是爻的阴阳发生变化,还是爻位与爻时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卦变,所以都是卦变的内因。

卦、爻运动与变化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点,既天道、地道与人道。天道是指卦体六爻在时间上的差异与联系,或者说是六爻在动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六爻在时间上的顺序,“原筮卦”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来表示,“复筮卦”用己庚辛壬癸甲来表示。地道是卦体六爻在静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或者说是六爻在空间上的差异与联系。严格说来地道还不算“道”,因为这里还没有运动与变化;但也可以算“道”,因为它是运动与变化的潜在原因。人道是六爻关系的一种外在规定,反映了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这三道也可以看做是卦、爻运动与变化的基本法则。

三道性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但它们又都依附于卦体,交互作用,彼此消长,共同推动了卦爻的运动、发展与变化。对于爻的刚柔、阴阳变化来说,三道的作用就是外因;对于爻位的变更或爻时的变化来说,三道的作用就是内因;对于卦变来说,三道的作用又成了内因。三道是爻的运动与变化的条件,又是卦变的依据。

三道虽然都依附于卦体,但依附的情况有所不同,天道与地道依附于卦体,是一种内在的依附,是抹不掉、挖不去的,比如说规定某爻为甲,那么它就永远是甲,不论卦体如何旋转或滚动,也不论人们从什么角度去观察,它都是甲,所以对人来说,这是一种客观的规定。人道依附于卦体,是一种外在的依附,与人的立场有关,立场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个卦体,也就有不同的结果,所以这是一种主观的规定。当作卦爻运动与变化的原因时,天道与地道就是客观原因,人道则是主观原因。

地道的作用概括起来说就是“找平衡”,用《系辞》的话说就是“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在卦体上,二爻与四爻、三爻和五爻构成了两个“跷跷板”,也可以说是成十字交叉的“天平”,在这两个“天平”上,量大的一端有向下的趋势,量小的一端有被撬向上的趋势,这种趋势就叫地道。如果是两端相等,那么就没有这个趋势,这也可以说是地道的作用不明显。

天道无论是甲乙丙丁戊己,还是己庚辛壬癸甲,都是时间顺序,反映了运动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循环性。它们是一维的,从本性上说是不可跨越,更不可逆转。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说这个顺序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道的作用简单地也可以说是“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道如风行天下,所向披靡,吐故纳新,推陈出新,这是卦爻生生不息的根源。

天道与地道的合一在经文上就叫“律”,如师卦初爻讲“师出以律”,这个“律”可以理解为卦爻运动与变化的自然法则,也可以理解为卦爻运动与变化的客观规律。

人道的规定最初依据的是天道,乾卦的天道是甲乙丙丁戊己,乾卦的人道是初二三四五上,这可以叫“与时偕行”,也可以叫“天人合一”。坤卦的天道是己庚辛壬癸甲,坤卦的人道还是初二三四五上,这也可以叫“与时偕行”或者“天人合一”。附乾卦六爻运行图和坤卦六爻运行图:

need-to-insert-img

need-to-insert-img

说明:1、图中的“●”表示地数定位,“○”表示天数定位,圈中有点者为一个天数与一个地数轮流定位。

2、“●”表示阳爻,没有者表示阴爻。

3、红线表示人道,绿线表示天道。

可以看出,在卦体上,天道甲乙丙丁戊己并不是直线运行,而是有两个拐弯处,一个是乙,一个是戊。己庚辛壬癸甲也不是一条直线,也有两个转折,一个是庚,一个是癸,我们把天道的运行路线形象地比喻为“拐子”,乾卦的天道是一根“拐子”,坤卦的天道也是一根“拐子”,两个“拐子”一模一样,只是方向正好相反。乾卦的天道表现在卦体上就是下→前→右→后→左→上,坤卦的天道表现在卦体上也是下→前→右→后→左→上。依据乾卦和坤卦的天道而规定的人道初二三四五上也是一根“拐子”,这个“拐子”的转折点一个是二,另一个是五。人道首先是一个视角,是一种观察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不论卦体如何旋转或滚动,这个视角永远不会发生变化,也就是固守着下→前→右→后→左→上。其次是这个顺序,也是人的一种行为规范,一般说来,合乎这个顺序的行为就是正当的行为,按照这个顺序行动的人就是“君子”。人道的目的是为了卦体的稳定和诸爻的通达,或者说是为了整体的与长远的利益。

人道在形式上只有一条,即初二三四五上,究其内容一般则有四十八条,个别卦也有十六条。比如说乾卦六爻的天干,可以是甲乙丙丁戊己,也可以是己庚辛壬癸甲,还可以是甲丙丁戊乙己,如此等等。或者说人道固守着下→前→右→后→左→上,但随着卦体的旋转或滚动,天道这根“拐子”就拐来拐去,这样人道在内容上也就不是一条,而是有四十八条,兹开列如下:

爻序初二三四五上初二三四五上

甲乙丙丁戊己己庚辛壬癸甲

甲丙丁戊乙己己癸庚辛壬甲

甲丁戊乙丙己己壬癸庚辛甲

甲戊乙丙丁己己辛壬癸庚甲

乙甲戊己丙丁辛壬己庚甲癸

乙丙甲戊己丁辛己庚甲壬癸

乙己丙甲戊丁辛庚甲壬己癸

乙戊己丙甲丁辛甲壬己庚癸

丙甲乙己丁戊庚辛己癸甲壬

丙丁甲乙己戊庚己癸甲辛壬

丙己丁甲乙戊庚癸甲辛己壬

丙乙己丁甲戊庚甲辛己癸壬

丁甲丙己戊乙癸庚己壬甲辛

丁戊甲丙己乙癸己壬甲庚辛

丁己戊甲丙乙癸壬甲庚己辛

丁丙己戊甲乙癸甲庚己壬辛

戊甲丁己乙丙壬癸己辛甲庚

戊乙甲丁己丙壬己辛甲癸庚

戊己乙甲丁丙壬辛甲癸己庚

戊丁己乙甲丙壬甲癸己辛庚

己乙戊丁丙甲甲壬辛庚癸己

己丙乙戊丁甲甲辛庚癸壬己

己丁丙乙戊甲甲庚癸壬辛己

己戊丁丙乙甲甲癸壬辛庚己

以上四十八条爻序(人道),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考虑到一阳爻卦如复、师、谦、豫、比、剥,这些卦的阳爻是一个有九个天数的纯阳爻,因而这个阳爻必定是一个纯由天数定位的爻,而纯由天数定位的爻,从乾坤的纳甲中我们知道,不是乙丙,就是癸壬。所以对这六个卦而言,它们的人道就不是四十八条,而是十六条。例如复卦,就是只有乙癸或丙壬处在初位的时候才能形成,这说明有些卦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出现的。

需要说明的是,人道在内容上虽然有四十八条或者十六条,但具体到周易六十四卦,每一个卦只用了一条,例如乾卦用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坤卦用的是己庚辛壬癸甲,屯卦用的是乙己丙甲戊丁,蒙卦用的是辛庚甲壬己癸,如此等等,每一个卦的卦辞与爻辞,都是根据它的人道内容而编制的,《系辞》讲“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这就是说,每一个爻都是特定时间条件下的产物,不了解该爻的具体时间,那是没有办法弄请卦辞与爻辞的意义的。

天道与人道有一致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不一致。在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卦与坤卦的天道与人道完全一致以外,其它六十二卦再也没有一个天道与人道完全一致的情况,比如说屯卦的人道是初二三四五上,天道顺序按照人道排列就成了乙己丙甲戊丁,蒙卦的人道是初二三四五上,天道顺序按照人道排列就成了辛庚甲壬己癸,如此等等,这也是易经难解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这样在人道上也就出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悖”、“天人相背”、“天人相左”、“不合时宜”等情况。如果再加上地道,也就出现了“天地合一”、“天地相悖”、“天地相背”、“天地相左”和地道上的“不合时宜”。出现了“人地合一”、“人地相悖”、“人地相背”、“人地相左”。出现了“天人合一”与“地”的离异;“天地合一”与“人”的离异;“人地合一”与“天”的离异。还出现了“三道合一”与“三道分途”等情况。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卦、爻的运动与变化,既不单纯是天道的作用,也不单纯是地道或人道的作用,而是三道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具体了解每个卦中三道的错乱情况,才能找出卦、爻运动与变化的原因。

周易与《三十六计》

(6)总说

【原典】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①,术中有数。阴阳燮理②,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③。

【注释】

①数中有术:数目里包含着谋略。

②阴阳燮理:阴阳相互协调的道理。

③机不可设,设则不中:时机不能过分完备,过分完备就会贻误战机。

【按语】

解语重数不重理。盖理,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倘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事惑俗,而机谋泄矣。

或曰,在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

【七星按】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爻分阴阳。爻是由天数与地数构成的,每个爻有九个数,其中或者都天数,或者都是地数,更多的是天数与地数混杂,但爻数一定是九个。一个卦有五十四个数,其中或者天数为二十四个,地数为三十个;或者天数为二十五个,地数为二十九个,但卦数一定是五十四个。爻的阴阳性质是由爻内所含天数与地数的比例与比值所决定的,一般情况是,在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个半地数的量的情况下,爻内所含天数四个和四个以上就是阳爻,所含天数三个和三个以下就是阴爻。特殊情况是,在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点二五个地数的量的情况下,爻内所含天数为四、地数为五的时候,爻表现为“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所含天数少于四个时为阴,多于四个时为阳。

数分“定位数”与“大衍数”两种,“定位数”有七个,其中天数有三个,地数有四个。“大衍数”有五十个,其中天数有二十二个,地数有二十八个。由于“大衍数”中有一个天数与一个地数用于定位,因此能够在不同的爻之间流动的数只有四十八个。爻的阴阳变化,是由数的周流引起的。

爻的阴阳是可见的,数是不可见的。

如果把“术”理解为谋略、计策,把“数”理解为隐藏在谋略、计策后面的物质内容,那么“数中有术,术中有数”就是符合周易的意旨的。“阴阳燮理,机在其中”也是正确的。如果把“机”理解为时机,那么时机是可遇而不可求,主观地预先设定,那就难免失误,在这个意义上说,“机不可设,设则不中”也是正确的。 

周易与《三十六计》

(8)第一套胜战计

第二计围魏救赵

【解语】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释义】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位来得有效。

【浅解】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按语】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膑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故事】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七星按】阴阳是爻的两种属性或者说是两种基本状态,区分阴阳的根据就是爻量,这个量可以理解为事物存在的规模、等级、范围、程度及内部组成要素的结构,是事物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与质相对。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限度内,事物量的变化不影响事物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可认为量是事物外在的规定性。量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与事物是不可分的,事物具有多方面的量,它们是相互规定的。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精确化,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量与质的统一,没有无量之质,也没有无质之量,量与是相互规定的。阳爻之所以“阳”,就在于它的量大,阴爻之所以“阴”,就在于它的量小。为什么“敌阳不如敌阴”呢?这也是因为阳爻的量大,阴爻的量小。单就阴阳而论,假如是以阳攻阳或者是以阴攻阴,那么这就是旗鼓相当,难分胜负;假如是以阴攻阳,那么这就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假如是以阳攻阴,那么就有胜算把握。“敌阳不如敌阴”,就是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避实就虚,致敌于死地。

这里我们以泰卦为例,泰卦是个整体失衡卦,泰卦的天道是戊甲丁己乙丙。初二三爻为阳,四五上爻为阴。泰卦的主要矛盾是初与三,初爻是“大君”,是执政者,三爻是一路强大的侯国,三爻凭借天时与地利至初,这意味着欺君或篡位,三爻的爻辞是“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这个“于食有福”就是可以从初爻那里获取食物;初爻的爻辞是“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这个“征吉”就是与三爻相抗争。

在初与三的斗争中,我们看看二爻,泰二是个“三道分途”,依照天道是至五,依照地道是至初,依照人道是至三。设想二爻依照人道至三,那么这里就是一个以阳攻阳。泰二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呢?,那就是避实就虚,泰二的爻辞是“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所谓“包荒,用馮河”就是直接至五。当然泰二还有个选择是直接至上,这就是“得尚于中行”,两个选择都是避实就虚,都对初爻巩固自己的地位有好处,对三爻则是一个抑制。这个例子可以用于比拟“围魏救赵”。

传统易学不了解真实的卦体与易道,错以为三爻卦的乾象天,坤象地,说什么“天地交泰”,还有什么“阳爻轻清宜上升,阴爻重浊宜下降”,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如果是阳轻阴重,那么“敌阳不如敌阴”岂不就成了“敌轻不如敌重”了吗?

周易与《三十六计》

(9)第一套胜战计

第三计借刀杀人

【解语】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注释】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释义】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浅解】所谓借刀杀人,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目的。

【按语】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故事】刘秀借刀杀李铁。

【七星按】“借道杀人”之计,一说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这对不对呢?我们说损卦确实有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的意思,但《三十六计》作者对《损》卦卦辞的解释则是不正确的,“孚”字的意思不是什么诚信,而是“服从”、“俘获”或“被俘”,它表达的是一种主从关系。“元”的意思也不是“大”,而是“开端”、“元首”,易有三元,即“天元”、“地元”与“人元”。损卦是一个局部失衡卦,损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甲为“天元”,己为“地元”,初爻乙是“人元”。损卦的主要矛盾是初与二,强大的二爻给初爻以压力,使得初爻难于践履人道,但是二爻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它是损卦的终结阶段,没有进取的能力,只有吸纳的能力,卦辞中的“孚”其实就是指的这个爻,但因为它是“地元”,其它爻也伤害不了这个爻,所以卦辞才说“元吉,無咎”。初爻虽然受到二爻的压迫,不能够践履人道,但也没有失位的危险,这就是卦辞中讲的“可貞,利有攸往”。就初爻而言,二爻就是自己的“敌”,是这个“敌”给自己造成了事端,因此初爻辞才讲“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这个“己事”就指的是二爻己,这可以理解为“敌已明”,如何消除这个事端呢?一种选择是直接抗争,再一种就是借助友邦的力量。第一种选择显然是不行的,这是因为初二两爻都是强爻,二爻比初爻还要高一个能级;再就是时机不对头,从初乙到二己需要四个时间单位。初爻既不能选择至二,那就只有另寻途径,这就是“遄往,無咎,酌損之”,“遄往”就是速往,这里没有犹豫、停留,适当减损自己,去寻找可以借助的盟友。

在六爻当中,与初爻乙最亲密的是甲和丙,前者是自己的“资”,后者是自己的“斧”,增益这两个爻,就对自身有利。特别是三爻丙,三爻丙的爻辞是“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所谓“三人”就是指的初二三爻,这三个爻不在同一条“道”上,行动起来势必减少一个,如果是“一人行”,那么就会得到初爻这个朋友。这说明三爻卦根本就不是“卦”,所谓“八卦”完全是误解。丁是乙的对立面,徘徊在甲和己之间,这是不能增益的。损卦经过益卦变成夬卦,夬卦的天道与损卦一样,甲和丙都变成了阳爻,初爻虽然没有取得绝对优势,这就是“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但二爻己的日子大不如损卦,这就是“惕號莫夜,有戎勿恤。”应当说初爻的目的是部分实现了。

夬卦是个平衡卦,初二三四五爻都是阳爻,唯有上爻是个阴爻。这就说明损卦是“损上益下”,《象》传说什么“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其实是正好说反了。

周易与《三十六计》

(10)第一套胜战计

第四计以逸待劳

【解语】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困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又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是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按语】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故事】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一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七星按】“三十六计”作者以为,“以逸待劳”之计,是根据损卦的道理得出的,损卦有“刚”有“柔”,以“刚”喻敌,以“柔”喻已,“刚柔相推,而主变化”,这样就得出了“以逸待劳”之计。其实这是不对的,“刚”、“柔”是爻的两种性质,一般说阳刚阴柔,这是因为阳爻的量大,阴爻的量小。同时,阳爻与阳爻相比较,或者是阴爻与阴爻相比较,也还有个“刚柔”的问题,这是因为同是阳爻,其量未必相等;同是阴爻,其量也未必相等。“刚柔相推,而主变化”,这是不错的,但用在损卦上,就不尽合适。首先是“刚”未必就是“敌”,“柔”也未必就是“己”,损卦处在敌我关系上的爻就是初与二,这两个爻都是阳爻,也可以说都“刚”。其次,判断敌我关系要看对自身有没有伤害,这就要看“三道”。损卦是个局部失衡卦,损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初爻乙是“大君”,二爻压迫初爻,阻塞了初爻在人道上的出路,这才构成了初与二的敌对关系。面对强大的二爻,初爻没有采取正面进攻,而是联络并支持盟友,也就是“借刀杀人”的策略,这里没有什么“损刚益柔”或者“以逸待劳”的意思。另外,“三十六计”作者以为,损卦的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是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这更是误解,损卦既没有“山”的形象,也没有“泽”的形象,哪里有什么“大泽浸蚀山根”?“八卦”取象没有一点根据。

损卦中没有“以逸待劳”,但这是否就说没有“损刚益柔”呢?也不是,损卦上爻为阳为刚,五爻为阴为柔,损卦五爻讲“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这个“十朋之龜”就是来自上爻,上爻为丁,五爻为戊,上爻至五合乎天道。单就上爻与五爻来讲,这就是一个“损刚益柔”,但这不是什么“以逸待劳”,这个损益,对于初爻来说没有什么助益,相反,倒是对它的敌方有利。

在六十四卦中,“损刚益柔”的情况有很多,这里有一个均衡的原则在起作用。“以逸待劳”的情况也有很多,试举一例。同人卦是个局部失衡卦,同人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三爻丙依照人道当至四爻己,由于不合时宜,这种进取可以视为发动战争,同人三的爻辞是“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同人四的爻辞是“乘其墉,弗克攻,吉。”站在四爻己的角度,这就可以认为是“以逸待劳”,是一场胜利的防御战,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三爻由丙至己,这可以看做是长途跋涉,困乏劳顿,再一个是四爻己有一个强大的后援,这就是五爻戊。把这个事例作为“以逸待劳”还是比较恰当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406评论 5 47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976评论 2 37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302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366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372评论 5 36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457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872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21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17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23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590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299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859评论 3 30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8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27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76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290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