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您。您的《父与子》获得了第一百五十届直本奖,是单独获奖。”
书本里头,作家耕平抑制着内心噼里啪啦炸裂的喜悦,下意识地低下头平常地说着“谢谢”。
书本外头,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欢喜地落泪?只不过,分不清是替耕平,还是为了自己。
1)
第一次看《孤独小说家》,是在去往西安的火车上。我睡在硬卧中铺,在狭窄的空间里蜷缩着身体,在手机上翻完了整本。
那是我辞职的第二天。是我对一段当时兴味索然的工作生活的一次任性出走,或者说对陷入平庸黑洞的一次逃避。
“两种人生之间隔着一段旅行”的运气并没有砸在我身上。我只是来到远方,远眺着我即将面对的十字路口:上面站着一个小小的我,有着孤单的背影。
可是,书里的主人公耕平不知什么时候从书上来到了我身边。他不曾言语什么,只是坚定地向前走……
2)
耕平出道十年,在最初获得新人奖之后,事业就一直不温不火。经历了丧妻之痛,承担起独自抚养儿子的重任,虽然不易也有安慰。他的身边也出现过几个女人,被丈母娘劝婚,但还是忘不掉亡妻。生活大多是平淡的,偶有起伏,他的笔也不曾停过,永远在创作和校稿间循环。
没有大起大落,没有险象横生,没有悬疑激情,没有轰轰烈烈。而那些平平淡淡的生活碎片:事业的小起小伏、点到为止的暧昧情感、朴素温情的父子之情,像水一样把你卷进耕平的故事。
然后,你小声感叹:耕平太平凡了。可随后,你又忙不迭地惊呼:
天呐,我不也是耕平吗?
3)
怀揣着最初的梦想,投身于自己喜爱的事业。似乎有点才情,却不足以拼天赋,期望崭露头角,却一直不温不火。因为要担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经济压力。即便被身边的人肯定,也无法认可自己的努力。
这是耕平,也是平凡生活的绝大数人。
而站在我们对立面的,就是像矶贝久一样的人。二十四岁就成名出道、才华横溢人红气旺、连品性都无可挑剔。
耕平自认“与矶贝相比,无论是个人才能,审美趣味,还是书籍销量,他都自愧不如。”矶贝的存在曾带给耕平是“满腔嫉妒之火的撩心之痛”。但到最后,还是被矶贝的才华和品性彻底折服。
矶贝的人物形象虽然戏剧化,但从小到大,谁的身边没有一两个学业工作、家境教养、外貌气质、品性品行都完美得几乎无可挑剔的人。对于这样的存在,连嫉妒都是无力的,也唯有承认自己是平凡的。
接受自己是平凡的,然后呢?
书的封面上很狗血很激昂地告诉你:
十年前的梦想,如果还没有熄灭,就让它永远燃烧。
像有一团火焰要窜出来似的。
看完之后,才知道这绝对不是一碗让人血脉喷张的鸡汤,甚至有很多人嫌它太过清淡。
但它却有清肠的作用,告诉你:
原来人生的关键呐,不在于摆脱平凡的宿命;而在于当意识到自己是平凡的之后,该如何努力地走下去,过上自己渴望的生活?
想要跨越到不平凡很累,但如果以一个平凡人的姿态小步徐行,或许更接近自我和理想吧。
4)
最后的最后,耕平拿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直本奖。
我总觉得写美好结局的作者,一定怀揣对他人着善意,像是一个温暖的鼓励:耕平拿奖了,平凡的人也会胜利的?
但,哪怕,拿不到又怎样的呢?
当回到文中:
耕平从小就爱看书,一直梦想着当一个小说家,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故事。其实他要求的不多,只要写的书读者爱看,,只要生活小有余裕,他就很满足了……
我只知道,以坚定地姿态走下去,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耕平的下一本小说一定更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