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生于魏国,成于秦国,师从鬼谷,著名纵横家,政治家,外交家。
《大秦帝国》与《芈月传》中都有这样一幅场景,张仪因被楚国令尹昭阳诬陷窃取和氏璧而被迫逃亡在外,偶遇芈八子,虽穷困潦倒,污浊不堪,但仍是迫不及待地向芈八子询问:“敢问在下的舌头还在否?”无论落入何等境地,张仪始终最关心的仍是他的舌头。无疑,舌头便是张仪施展他所有才华与抱负的工具,而张仪也正是凭借这幅利舌由秦开始将战国推向了另一个巅峰——纵横。
我们先来看看张仪到了秦国之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秦惠文君十年(此时赢驷还未称王),张仪与公子华合力围攻蒲阳,当然,张仪乃文臣,攻下蒲阳主要还是公子华的功劳。可是就在二人率军攻下蒲阳之后,张仪做了一个不俗的决定,那就是将蒲阳归还魏国,并将公子繇送至魏国当人质。张仪继而出使魏国游说魏王,并以口舌之利为秦国换的上郡十五县与少梁要塞,少梁处于黄河渡口,水流东西,路通南北,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少梁归秦,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商业上都将为秦国带来莫大的益处。而此之后张仪被正式任命为秦相,以秦相的身份游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拉开了战国独有的纵横捭阖的序幕。
秦惠文君十四年,张仪拥戴秦惠文君正式称王,自此秦公才真正成为秦王。
秦惠文王二年,张仪以秦相的身份与齐、楚两国的相国在啮桑会盟,向天下宣示秦国已不再是当年积贫积弱的秦国,也不再是山东诸侯不屑一顾的蛮夷部族,秦国与山东列国敢于一战,可以一战,只不过秦国不想战,秦国在以一种低姿态的方式结交列国,期盼与山东强国齐、楚结下盟约,互相安好。
秦惠文王三年,张仪罢秦相归魏,游说魏王事秦失败,秦惠文王一怒之下挥军东征,攻克曲沃、平周,此后秦魏两国交战,魏国屡战屡败,此中种种或多或少或许也有张仪一部分的功劳。
秦惠文王七年,魏、齐、燕、赵、韩五国合纵伐秦,五国合力伐秦本就是一盘散沙,张仪奔走游说遂将其逐个击破,将危于累卵的秦国从即将灭国的境地挽救回来。此次战役秦军斩敌八万,再次将秦剑之利示于天下。
秦惠文王十二年,秦欲与齐开战,楚国趁乱挥军直取商於,此时秦军吃紧,无力与楚开战,张仪又游说于楚庭之上,以无凭之词退却楚军,为秦国赢得少许喘息的时间。
秦惠文王十四年,秦国要挟楚国欲以关外土地换取黔中一带,楚王将张仪恨之入骨,提出以张仪换土地,张仪慨然出使楚国,虽被落为阶下囚,然而幸得楚夫人郑袖相助,再次成为楚庭座上宾。而秦国则以贫瘠难耕之地换取黔中肥沃之地,获利颇丰。
张仪以秦相之名游说于诸侯之间,凡此种种难以赘述,借李斯之言以蔽之,则曰: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更有甚者,《孟子》中有云: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无疑张仪的到来为秦国带来了种种益处,可是如果张仪当初没有去秦国呢?
如果当初张仪没有去秦国,便不会有与秦王的一拍即合,便无法了解秦王想要东出威震诸侯的决心。周随式微然周礼还未全然崩坏,山东列国仍然推崇周礼儒学,视秦为苦寒蛮夷之地,秦人皆是狼子野心,恶如虎豹,天下卑秦,天下恶秦,天下皆不屑于秦。
然而正是这个积贫积弱,步履蹒跚的秦国,无论物资多么欠缺,无论学士如何匮乏,都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
早在秦孝公时期,商君于秦国厉行变法,施以酷刑,褒奖耕战,为秦国积累了大量的钱粮与军事力量,将羸弱的秦国一步一步步履维艰地推向一个新的鼎盛时期。然而随着秦孝公的离世,商鞅被车裂,一个时代的结束必将迎来另一个新的时代,而这个新的时代,也必将不同于以往只知一味耕战的秦国,秦国势必要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山东诸侯的视线中,秦国也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结交山东列国。
秦若要王霸天下,东出只是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既不可过分锋芒毕露,将方才强盛起来的秦国一下子就推到风口浪尖上成为众矢之的,也不可继续偏安一隅任由天下卑秦。
此时此刻,秦王正等待着一个像张仪一样的人出现,代替自己将心中所想变成口中之言,将胸中所图变成囊中之物,而张仪也需要这样一个庙堂、一个国家、一个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天地任由他挥洒他的豪情壮志和不世之才。历史给了张仪一个机会,更是给了秦王一个机会,二者的结合使秦国在那个诸侯割据、烽烟四起的舞台上留下了再也无法抹去的身影,为战国时代的恢弘画卷留下来绚烂多彩的一笔。
如果张仪没有去秦国,秦王与张仪未曾相见,秦王的抱负理想便会无人诉述,而张仪的政治主张也会无人知晓,张仪也便不是那个看似轻狂,游说诸侯,逞口舌之利以图天下的张仪,秦王也不再是那个期望称王于天下,诸侯尽皆臣服的秦王。
如果张仪没有去秦国,或许历史会选择让另一个人出现在那个时代里,去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或许会有另一番作为,辅佐另一国君王称王天下,成就另一番宏图伟业。
万幸的是历史没有如果,时代选择了张仪,而张仪选择了秦国,从而成就了这样一个可歌可叹的组合去令世人记住他,赞颂他。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里,他是唯一的张仪,一个永远无法替代的张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