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无数,思想水平却很低?对号入座,这话似乎就是在说我。读万卷书曾经是我多年的追求,但是我读得太不得法并且只是一味地死读书,结果所得甚少,多少年来白白读了。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单纯阅读与独立思考有什么不同。
其实读书从来就不是讲究多多益善,因为书市上流传着太多骗子们所写的哗众取宠读物,这些东西只供消磨时光用,而无益于知识。同样,博览经典也未必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增长自己的学问。大部分人连同我只是停留在单纯地阅读之上。
读书就像浏览报纸一样,并不想费脑筋去思索,也不愿追问,只求知道即可。所以我们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掉,无所识,也无所知。一到需要使用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比起来,总是显得迟钝、不靠谱。可见,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而得来的知识,才能够被我们理解和确证,并且作为一个被坚信的元素纳入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难以忘却。
叔本华说:“阅读和学习是任何人都能自愿进行的活动;而思想却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思想需要有兴趣的不断驱动,一个人只有对他正研究的问题感兴趣,才能保持思想的积极性和持续性。阅读则不必如此,当我们阅读时,就意味着思维进入了休息状态,我们不需用自己的头脑,而是借助别人的头脑进行思考。
我们为了避开思维的劳累,借用了别人的成果来解除自己的疑惑。所以阅读会使人的精神变得放松,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把读书作为消遣的原因。然而,叔本华说:“读知别人的思想,如同吃残汤剩菜或穿别人扔弃的旧衣一样,很难引起我们的兴趣。”读别人的书一般而言,不会引发我们对问题的研究兴趣,也不会引起独立思考。
大部分学者都是在书本里做学问的人,他们发表的文章主题基本都是对前人的观点或书籍进行研究,他们的作品就像寄生虫一样,寄生在别人的思想之上。这些学者所写的书只是提供了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或者符合前人或者反驳前人,但是观点还足以叫作思想,因此大部分的学者还不够格叫“思想家”,他们只是表达观点的“批评家”。
而真正的思想家则是面向现实世界,他们勤于思考,受精于外部世界,然后在自己体内孕育出崭新的作品,启迪了世人。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这是一个真正思想者的名言。做学问就需要先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当权威证实了这些看法之后,我们才知道权威的存在。所以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也是先悟出了个“吾性自足”的道理,才“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