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 本质: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认识的 客体: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 对象。
认识的 目的:运用 实践 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首要观点 是 实践 的观点。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
- 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 的 唯一标准。
认识的 主体 和 客体 的关系
- 实践 的关系:首要,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 认识 的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 相互作用 的关系;
唯物主义 和 唯心主义 的认识论
争论点:物质和意识谁是 第一性 的问题。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能动反映论 和 机械反映论 的对立
能动反映论 | 机械反映论 | |
---|---|---|
派别 | 辩证唯物论 | 旧唯物论 |
理念 | 认识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
可知论 和 不可知论 的对立
争论点:实践。
认识的辩证运动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具体的、形象的、片面的 反映。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抽象的、本质的、全面的 反映。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 和 理性认识 的辩证关系
- 理性认识 依赖于 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 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 和 理性认识 的割裂后果
- 理论上会导致 经验论 和 唯理论;
- 实践中会导致 经验主义 和 教条主义。
认识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认识 到 理性认识;
第二次:理性认识 到 实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 基础 是:社会实践。
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 感性材料 必须十分丰富,必须 合乎实际;
- 必须有正确的 思维方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
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 多次反复 和 有限与无限 的辩证统一。
完成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
真理与价值
真理 和 价值 的含义
真理:正确 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歪理:歪曲 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价值: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 属性。
真理和歪理的关系:对立统一,相互排斥、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的属性
- 客观性:不依赖于主体、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 绝对性: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 相对性:发展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真理的价值
- 真理具有 指导实践 的功能;
- 真理具有 再认识 的功能: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
- 真理有有 教育 和 激励 的功能:真理在手,所向披靡;
实践作为检验标准的特性
- 唯一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
- 确定性: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
- 不确定性:实践具有 历史局限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具有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 联系 起来;
- 实践具有 直接现实性 的品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社会行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认识的目的全部在于运用。
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
实事求是 是党思想路线的 核心。
实事求是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