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许多父母,
不仅要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甚至还要求孩子“抢跑”,
也许是为了让孩子的未来有更多选择,
为了让孩子不输别人,
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培养兴趣,
让孩子的周末被各种“兴趣爱好”充斥,
从此,奔波于各类从早教、
幼儿园到高三的培训班、特长班、兴趣班,
成为“90后”以及“00后”的共同记忆。
前段时间还做过调查说:
一岁半的孩子不肯学写字,怎么办?
看得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很多父母允许自己平凡、平庸,
却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
为了让孩子站上“塔顶塔尖”,
甘愿付出全部的时间、精力、心思、
金钱实现着一个个拔苗助长的理论。
然而,孩子赢得了起跑线上的优势后,
就真的能够帮助他们赢得人生吗?
我看并不如此。
孔子早就说过: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美国一所大学一项历时30年的,
对天才儿童的追踪研究发现:
一个孩子能否成功,
并不仅仅取决于知识和智商。
他的心智和情感需要在合适的阶段,
慢慢长大,即便是“天才儿童”,
也经不起过分的“揠苗助长”。
在极限挑战第四季中,有这样一幕
面对一群学生,
嘉宾们问了六个关于家庭的问题。
这六个问题,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
那往前走六步。没有,那就站在原地。
想必你也看出来了,这每一个问题,
都在量化孩子们的教育资源。
它包括,父母的物质能力,
认知水平,以及给予孩子的精神支持。
这些因素的权重越高,孩子的起点就越高。
但是每一道题都说yes的,
有多少呢?只有一个人。
更多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
无法再前行一步。
甚至还有人,一直在原地,从未有移动。
节目组说:这就是你们的起跑线。
它直接把“起跑线”具体化,
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在冥冥之中,
决定我们的起点、过程甚至是将来。
现在的起点,是父母努力创造的优势,
但没抵达终点之前,谁都可以去争冠军。
父母尽力送你到这,剩下的,全靠自己。
课町语录: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没有背景的孩子,必须奋力拼博,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