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什么日子
起床:06:25-09:00再次因为室友需要早期,我先清醒了,但后来又睡,这次没做噩梦,但约八点左右清醒后没有立即起床,还是先浏览了信息。于是到9点左右才起床。然后又惦记着收货,不知道何时会到,最后先洗了衣服、整理了昨天的日记,收货后给自己做早午餐吃。
就寝:凌晨
天气:先晴后阴
心情:平稳
纪念日:无甚特别。除了再次从朋友那得来身边人得病的消息。疾病可能是每个人终将面临的课题,不是自己,也会是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那一瞬间我不知道如何回应她,后来思考,其实也就是需要倾诉而已。但我不像以前那样边界不清,别人生了病却仿佛自己生了病,我比别人还要受影响,注意力全在怎么办怎么办上,其实我能做的有限,该做的也就是倾听、分享,然后我一天的吃喝拉撒、劳动、学习和工作。
叫我起床的就是闹钟啊,毕竟那么早没闹钟自然醒是不可能的。
下次清醒了就别睡了吧,毕竟质量不咋样,时间却是结结实实地过去了。如果早上补眠有用的话,下午四五点我就不会困了。
年度目标及关键点:我的目标时刻在变,没有一个明确的持之以恒的目标。回顾我今天年初给自己定的目标,似乎是一开始是断舍离,断舍离长长的待办清单、几百本的待阅书籍、几千个的待背单词、整理数万张照片、可能还有数十万字七零八落的笔记和文字?
同时还有照顾自己身体和情绪上的纯粹感受,主要是心理分析和运动。
年度已完成重要成果:断舍离持续实践中。
待办不停在更新,有些事情根本不必记在待办上,有可能有效期只有一天。有些事记在待办是为了不忘记,也不着急何时完成,时机一到自会想起。
待阅书籍也是经过好几轮的筛选删除,留下了大约一半,开始阅读,参加读书会和读书打卡群,当然也新增了很多感兴趣的书,主要是心理学和其他可以拓展我认知方面的书。
背单词已被我完全断舍离,因为我发现不需要背单词,我也不喜欢背单词,无论是学习时候还是备考雅思时,我都没有真正认真从头到尾背过单词,照样完成了考试,既如此何必心烦自己没有像别人那样每天记多少单词一天不落的打卡呢。英语学习上给自己定了新目标,去阅读感兴趣的英文原著,可以结合听写,反复练习自己听不懂的地方,然后输出。已经开始阅读,需要一点动力和改变,持续坚持。试试能不能找到一些正面反馈。
照片和视频的断舍离进展确实有些慢。大概有一些新思路。主要是受限于手机屏幕特别小,很累也很伤眼,现在全部转移到电脑上,但那是台旧电脑,我打开的频率其实不大。所以想起它的时候通常都不是合适的时候。总有更想做的事情。以视频输出的方式,可能会帮助。
文字和笔记的断舍离,一定程度上迈上正轨,或者说至少摸到一些门路。尤其是在新旧文字的处理上,至少避免了越积越多,全堆在笔记本,持续给自己造成压力的情况。还需继续努力,多开拓新的渠道,争取即时的正面反馈。
改变日志-记录三五件有感悟的事
以我最近的读书感受,我更喜欢带有个人印迹的故事讲述,或基于事实和需求的逻辑思辨与论证,而不是纯粹的技能和技巧分享,因为后者会让我觉得那没有说服力。殊途同归,你为什么说你的路就是最好的那一条,倒不如分享你为何选择这条路,这样的选择给你带来了什么。
财务检视
新债中签。
公司理财失策,虽然不是我做的决策。下次吸取教训,可以多一点关注。
人际投入
妈妈问起我。我压力还好。可以应对,没做噩梦。
朋友的亲人生病的消息,也一定程度上让我可以预练习压力反馈。
开卷有益-学习/读书/听书
阅读《认知觉醒》:这本书在我的微信书架上很显眼,微信读书评分是神作,也有书友最近分享。昨天决定读,今天打开速度很快看了近一半。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值,自然也就读得快和容易了。我思考原因可能是他提到的很多方法对我来说不新鲜,有些其实是我正在践行的,一开始分享了很多概念和名词,但没有做更深入的解读,自己的故事分享也不多,像是微信公众号文章合成的一本书,有些东西和句子在不断重复,浅浅点到。
不过作者提到很多其他畅销书《刻意练习》《微习惯》《坚毅》,尤其几次强调刻意练习的四要素。这几本也是我常常在书单看见的。看来离我阅读他们的时间不远了。
划线不多,印象比较深和有触动的有:
1、焦虑的原因: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成效。(正是本人)
2、行动力不足的原因是选择模糊。(选择模糊这个词对我比较新,回想确实是这么一回事,我的确很多时候都在想一个问题,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对于一些长远的目标,我其实没有想明白,导致很多事情处于选择模糊的状态,左也可以右也可以。)
3、当有足够清晰的目标或指令,就可以很容易放弃享乐。(是这样,即使是别人的指令,也会让你更容易放下手机。当然有自己清晰的目标,自己给自己下指令才是最好的。因为他人的指令是为他人服务,容易激起抵抗心理。我们主动选择的目标总是更容易坚持。不过区分是否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目标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总是活在他人和环境的影响中,要明晰他人的影响和自我的动力各自所占的比重。)
4、练习写作时日更还是周更好?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关键是有没有让自己处在舒适区边缘进行练习。如果输出的东西是在舒适区随便写写的,那写再多也没用。(这点对现阶段的我很有用,现在我保持简书日更,但有时分享纯读书笔记只是在舒适区随便发发,为了打卡而发。是时候往舒适区边缘探一探。)
5、经常输出的人往往成长得很快,因为他们总是不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连接。(输出的重要性是老生常谈,不是第一次见到。本书前面也提到从成长的权重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阅读量。虽然我很想提出一个问题:阅读本身不也是一种行动吗?但这个问题可能自己暂时无法清晰的解答。我知道他所指的行动是哪一种,毕竟曾经在书店一本台版书上看到过类似观点,书的名字我都忘了,也找不到资源,我纯粹是在纠结字词本身含义了,暂且按下。不过后半句的总结有触动,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连接,其实就是以我为圆心,以我现在的认知圈为原点,建立新认知与旧认知的联系点,旧知识得到更新,新知识得到强化。)
6、像这种当时很受触动,但需要用的时候完全想不起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说明它们离我们的真实需求很远,所以放弃也罢。(凭感觉来判断是否有触动、是否是你的真实需求。这点我早已悟到在实践。我比较好奇的是,如何用理智脑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看到第五章,还没有特别触动我的答案。)
7、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尽快产出点什么,以换取反馈,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激励自己。(这点体会不多。我现在主要是靠内驱力,毕竟初级阶段产出确实反馈不多,可能因为输出不够精品,但我想到能让我断舍离掉很多让我烦心、占我心神的事物和念头,就蛮有成就感了。)
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8、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王朔在饭桌上也可以谈吐幽默让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但最终还是要写本书有个作品。这话是呼兰在圆桌派说的。个人比较赞同。可能因为小时看书的原因,其实蛮早以前我就对留下作品有些执念。第一个工作中我问老板,这个工作能留下什么作品呢?当时我是以一个园林学生的视角出发。老板回答,这份工作不是为留下作品,但可以让你看清很多事物的规律。不得不说一定程度上我信了他(被洗脑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追求看得更清醒,对产出作品也未付出多少努力。直到今时今日,这个问题又时时萦绕在我耳边:如果即将死去,我会留下什么遗产?不是给后代或亲人的财物,而是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独特的带有我个人印迹的东西?可能是死亡焦虑唤醒了这个问题。这应是我接下来应该重点找寻和坚持努力的课题。)
9、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努力将作品打磨成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样子。(过程的展示依旧是重要的。我们不需要闭门造车,必须造出完美的战车才显露于人,那是天才。但对作品进行打磨是重要的,展示出来不意味着这件任务100%完成,要时刻记得自己的目标是产出自己能力范围内满意的作品,你可以将不同阶段的过程稿、成稿展示在不同的地方,不要忘记督促自己去优化。很多道理不是新道理,只是需要我们不断去理解它、从新的角度,去练习它、在不同的场景,到内化于自身、变成自己的功力,可收发自如。)
作者的重点:保持在舒适区边缘刻意练习,错题集就是你的舒适区边缘,通过输出作品换取即时反馈,关注自己的真实需求和触动,凭感觉。
习惯打卡
今日未拖延琐事,即时洗碗、早早洗衣服,感觉很清爽。
今日锻炼:阿鑫的运动量感觉要大一些,动作也多样,有快有慢,休息停顿时间少,而且19:30-20:40这个时间刚好和帕梅拉进阶完美衔接上,有余力还可以继续跟帕梅拉。
今日饮食:还算健康,不算暴食,晚餐由水果零食牛奶代替了。这么一看吃得也不少哈哈,而且时间上也很晚。但毕竟运动了,不减肉不长肥也好啊。而且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感觉腿形有变化,没那么丑了,虽然依旧满满脂肪。
今日娱乐:《再见爱人》新一期看着轻松,没什么收获。只记得沈奕斐的一句话“反省不意味着改变”。
今日睡前:终于拿起我的小kindle摸黑读起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前两页还在想这么多环境描写没意思,这么多人名记不住,第三页就被故事吸引了。好像摸黑开kindle阅读灯依旧伤眼睛,可是室友对光照环境的敏感让我无法可想,想读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