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挖坑
回想当年跳槽面试,经常会遇到面试官给我一个假设场景,让我给出应对方案。
那时候傻乎乎地不懂,以为正好是我展示经验和水平的时候,恨不能把心窝子里的话都掏出来。但是通常结局只有两种——
一种是技术向的面试官详细记录,或者干脆扔给我一张纸,“你把你的方案写下来吧。”等我写完后出门,留下的记录就被交给相应的团队作为参考。
还有一种更惨,我在描述的过程中,HR或运营部门的面试官不断修改客观限制条件,甚至说:“用户就是不同意你的建议方案,认为不能满足业务要求/超出预算/导致交付延期……”。我则疲于应对,最终不得不举手投降——“您是面试官,自然怎么说都对。”
看到了吧,我面试经历过最大的坑,非假设场景类问题莫属。
千万别跳
既然知道是个坑,那当然不能再往里跳了。但是面试官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该如何是好呢?
其实,回答这类问题,只要掌握以下三个要点,往往就能取得奇效。
一、永远不要用“我会/我应该/我觉得……”这样的来开头。面试官一听就知道候选人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只是拿一些大家知道的正确的废话来应付。这就好比老师上课只告诉学生几何定理,却不教大家怎么在证明题里去运用是一样一样的。
二、针对面试官给出的假设场景,尽量拿自己的既往经历往上套。因为这是我实实在在经历过的事,限制条件已被锁定。要想随便修改,面试官在道德高地上怎么站得住?
三、用SBI三步法情景再现。
如何是好
上次提过STAR原则,这回是SBI,其实二者殊途同归。唉~这回是没法偷懒了。简单说一下SBI吧。
其实SBI分别是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Situation(场景):一句话交代清楚当时的场景。
Behavior(行动):两句话说明自己所采取的行动。
Impact(结果):两句话说结果,结果好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从中学习到了什么,对自己有哪些促进。
现在无论是我参加面试,还是我面试别人,都按照或要求候选人按照SBI方式来描述,同时尽量给出一些的数据。一方面减少大家说正确的废话浪费时间,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基于数据的探究,判断出候选人在其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没有把别人甚至团队的业绩拿来给自己镀金。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吧:我在一次面试中,遇到面试官问我,有用户跟你反馈,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访问文件服务器上某些文件的时,遇到某些上传文件无法打开的问题,请问你会采取什么方法处理?
我的回答:
您描述的场景跟我之前经历过的一个情况一致或类似。
Situation——我公司某某部门在定期访问存储在文件服务器上的扫描件时,时常出现文件上传不完整而无法打开,或者内容重复遗漏等情况。
Behavior——我跟该部门同事进行深入沟通,详细了解他们日常工作流程和痛点问题后,决定开发新的文件上传工具辅以搭建新文件服务器,通过某某技术手段,确保文件上传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追溯性等等。并在开发/服务搭建完成后,邀请该部门同事参与测试,验证方案可行且有效。
Impact——方案获得该部门同事的认可,以前需要XX人小时完成的工作,现在缩短到X人小时即可完成。我不仅技术水平获得提升,也也熟悉了相关业务流程,锻炼了自己发现问题和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获得该部门同事的认可,让我在开展后续工作过程中获得不少便利。
这样一通描述下来,不仅能让面试官知道我曾经做了什么,而且由于客观现实的限制,面试官很难再随心所欲地调整假设场景,最多就是针对其中的一些细节发问。不过,既然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随便面试官怎么刨根问底,候选人也不会再担心被逼得疲于应付了。
留个尾巴……
还有一种情形,面试官给出的假设场景,确实是我没有经历过的。怎么办?——管出题老师要思路!
首先,诚恳地跟面试官解释,您提到的这种事情,我确实没有经历过。不过,我有一些想法,正好借这个机会跟您分享一下,请您给我一些指导。
然后…… 面试中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面试官思路的小点子即将于下周登场——敬请期待下篇“面试黑科技——如何与面试官求同不存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