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所以,秦晋殽之战是诸侯秦晋自行发动的战争,本质就是秦国和晋国之间的争霸战。周王只能在秦师经过周王都城的时候,私下里议论指点:秦国要输。但没有能力干涉或制止了。
战争无正义但战争有胜败。不管《左传》如何在描写战争场面时“此处省略文字数千”,我们还是能从秦师三个主帅都被晋君一并俘虏来想见战争之惨烈,胜败之悬殊。所以,很自然的,在人物评价方面,胜利的那方,就成为正确的一方,失败的一方,就成为被批判的一方。就如学生所问:秦国趁机去打郑国和原轸去伏击晋国是一样的性质,为啥原轸就是果决、有远见卓识,秦穆公就是冲动、利欲熏心、刚愎自用呢?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两个学生早就互相看不顺眼,暗地里摩拳擦掌的,终于有一天打起来了,老师把他们抓到办公室,第一句话会问什么?
一般情况下,必然是:谁先动的手?
结果,先动手的那个人在伤害相近的情况下,接受更重的惩罚。
秦晋殽之战中,是谁先动的手?表面上看,是秦国趁晋国国丧期间准备去偷袭郑国,是秦国先挑起的战争。但秦国要打的是郑国,跟晋国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第一,秦国之所以急不可耐地要去攻打郑国,是怕同样也刚死了国君的郑国郑穆公会和新晋的晋国国君晋襄公联合对付秦国,郑穆公做公子的时候曾经在晋国做过质子,后来上位也有赖晋国之力,肯定会某种程度上亲附晋国;
第二,秦国如果灭了郑国,然后“一鼓作气”继续攻打晋国那简直就是必然的(就像顺手牵羊把目标之外的滑国灭掉一样),秦国本来东进的最大阻力就是晋国,迟早是要干一场的。
第三,当然,晋国认为秦国攻打郑国,是欺负咱自家姬姓小兄弟,不能忍。这理由不靠谱。因为两年前晋文公就拉着秦穆公一起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在晋文公逃难的时候没有礼遇,那时候才不管什么同姓小兄弟呢!
第四,晋国觉得秦国趁他们国丧期间在他家门前“操练”是很不礼貌的,“秦则无礼”,更何况刚死的晋文公好歹还是秦穆公的小舅子兼女婿呢(此处有点乱)。所以,不管怎么说,你秦国你准备偷袭郑国明面上暗地里,都是挑战晋国呢,怎么可能不进行“正义”的反击?
但是,不管多么正义,关键还是因为晋国赢了!
因为“正义只在大炮射程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