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得百里奚
没读过前面历史的人可以左转(【老秦人的故事】9、秦之霸业)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元年,因为茅津被戎人占领,于是秦穆公自己亲自领兵出征,打败戎人。
可以讲秦穆公继承历代先祖的遗志和勇敢的品格。秦人的目标是什么呢?
其一、把世代仇敌戎人尽量赶出秦人生存地方
其二、东征,为秦人开疆拓土
接着秦穆公迎娶了晋献公的女儿,太子申生的姐姐,秦穆夫人。为什么迎娶秦穆夫人呢?因为晋国是大国,秦人需要依附晋国。
那你会问这种姻亲方式有用吗?如果从实质上讲,国家和国家至上的肯定是利益。否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王室互相通婚,结果打得比谁都欢。但是不得不承认,婚姻的最大作用就是把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族群连接起来,我们一定要明白春秋事情主体的连接关系是血缘关系。
这一年,齐桓公伐楚,齐楚会盟。现在很多人评价说这次会盟对于楚国那是收获颇丰,但是对于齐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我们不管后世人怎么评价,至少齐桓公还是很满意的。
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史记 封禅书》)
齐桓公评价自己,就是如此,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说出来气势磅礴。
公元前655年,晋国第二次假道伐虢(见【老秦人的故事】8、一匡天下,5),灭亡了虞国,俘虏了百里奚。
百里奚很贤能,但是晋献公不知道,于是把百里奚作为陪嫁的奴隶到秦国去。这个制度我们讲过,一般正妻结婚,往往带着一个人陪嫁,一般是亲姐妹。
百里奚跑了。从这也可以看出,百里奚不是贤能吗?结果没看出秦国是个绩优股,秦国在诸侯国的地位还是比较低的。
百里奚跑到了楚国,楚国人看到他来了,就当成一般的老百姓抓起来了。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很贤能。就想把百里奚弄到秦国来。
但是怕,怕什么呢?你用重金买他,楚国人也不是傻子,楚国人就会明白百里奚很贤能,肯定不给。怎么呢?
正所谓用兵虚虚实实,跟楚国讲,我有一个奴隶在你们那,请交还给我,我也不让你吃亏,这么着,我给你五块羊皮。
楚国人一看,诶,不就是个奴隶吗?客气什么。
跟当年齐桓公赎买管仲是一样的。
秦穆公肯定是没见过百里奚,看到百里奚回国。哎呀,一看,傻了眼了,百里奚已经七十岁了。
百里奚七十岁了,且不说能不能治政,七十岁要是真有才能,早就混出来了,怎么会现在以一名奴隶身份来到秦国?
秦穆公应该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秦穆公怎么做的呢?
秦穆公释放百里奚,因为他是奴隶。
秦穆公和他谈论国事,百里奚说:“我是个亡国之臣,有什么可问的”,意思就是我要是真的有才能,虞国怎么会灭亡?百里奚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可不仅仅是一句推辞之词。而是我作为一位奴隶,如果你不能完全信任我,我怎么办事?
秦穆公然后说了一句话,厉害极了。
“不是你没有才能啊,是虞君不知道你的才能啊。”,潜台词就是我是知道你的才能的。
你说秦穆公此时就完全信任百里奚,完全没有一点怀疑吗?如果我们是秦穆公,应该怎么办?最符合人性就是,甭管你是驴还骡,拉出来遛遛。
那既然秦穆公不是很相信百里奚,为什么还要说这样的话呢?很简单,如果百里奚真的很贤能,还者罢了。要不百里奚不是很贤能,秦穆公也没有损失啊。如果对一个奴隶都这么礼贤下士,有才之人,怎么会不来呢?
于是秦穆公和百里奚彻夜长谈,一谈谈了三天,发现百里奚谈吐不凡,秦穆公深深佩服。
考试结果出来,秦穆公非常高兴,授给他国政,号称五羖大夫。你说有必要吗?如果百里奚真的很贤能,也没必要直接结果他大夫这么高的荣誉吧。
如果百里奚真的很贤能,这是必要的,因为一个奴隶如果去做事情,肯定有人不服,如果不升到大夫,难以做事。
我第一次知道百里奚,是初中一篇课文,大家应该很熟悉。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这些人都是底层之人,但是孟子说他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奋发图强。
百里奚结果说,我不如我的朋友蹇叔。蹇叔很厉害,结果世界上没有人知道。
蹇叔怎么厉害呢?
百里奚举了几个例子。
其一、我曾经四处找官做,我想去公孙无知那里做事情,蹇叔跑过来,说不行,我最后没有转入齐国宫室的内斗中。
其二、我到了周,想去王子颓那里,蹇叔又劝告我,我没去,留下一条命。
其三、我又去了虞国,蹇叔又来劝我,我没有听他,结果成为奴隶了。
这三点,我们一看,哎呀,这个蹇叔真是贤能,都给他预测到了。
放在现在,也是一个人才啊。
那我也想想,我们在那个时代是不是也能预测到这些时期。
首先,齐国公孙无知,肯定做不长,为什么呢?因为齐国高氏和国氏不支持他。《史记 齐太公世家》写了
傒与国氏,实为内主
就是这二位才是真正主管朝政之人,你要当国君,必须得到这两位的同意。
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
齐国无知一来没有名分,你是齐僖公的侄子,不是嫡长子。还没有国、高的支持,你的国君之位能安稳吗?
接着我们看王子颓事件,王子颓跟周惠王半斤八两,基本一路货色。百里奚到他那里会被重用吗?就算后来没有王子颓事件,百里奚也不会被重用。
第三次虞国这次,我们知道假道伐虢是有两次的,我也不明白,如果假道伐虢之前不知道虞君是个什么货色。第一次过后,百里奚怎么贤明之人怎么看不出虞君是个贪图小利这人呢?如果知道为何不跑?
那么唯一可能是百里奚投靠虞君,是第一次假道伐虢之后,才去投靠。贤明之人应该很容易看出这个虞君是个什么货色。
但是这次百里奚没有听蹇叔的话,为什么呢?很简单,老头都七十岁了,如果还不被任命,这辈子基本没戏了。而且有才之人,最怕怀才不遇嘛。
于是秦穆公听到百里奚所言,急急忙忙去请蹇叔。
还有个问题,百里奚何必去推荐蹇叔?
我们常常愿意从利益出发,反而被利益所困,实际上很多时候这种选择是最符合利益的行为。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shuò)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庄子 齐物论》)
庄子曾经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害怕影子(有点像欧阳锋),于是跑啊跑啊,要把影子甩掉,结果影子当然不会远离他,最后他就被跑死了。
一个总是从利益出发,最后,是不是就是这个愚蠢的人。
穆公自己亲自伐晋。秦晋之间就是这样,分分合合。
晋国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公子夷吾跑了。
这一年,葵丘之盟。
2|献公后事
话说,晋献公本来是想参加葵丘之盟,结果在路上宰孔说齐桓公坏话,于是晋献公本来就生病,回到国内,就一病不起。
晋献公一生,光荣与黑暗同行,晋献公给晋国奠定争霸的基础。
晋献公立奚齐,他心里很明白,奚齐的能力。
他死前问荀息说:“立奚齐,主少国疑,大臣不服,你能不能帮我镇住这帮大臣?”
荀息说:“能”
献公说:“你有什么证据?”
荀息说:“就算你复生,你也不会后悔”
其实如果继承人是个孩子,几乎没有任何办法镇得住反对势力。一般有两种可能
第一、托孤大臣,托孤大臣还得是元老级别的,否则没法在各种势力调和。
第二、隔代传位,先让一个大的先做君主,然后再还政于小的。这个也很麻烦,因为如果大的心地善良还着罢了,否则,几乎不可能实现。
荀息为相,将奚齐托付给荀息。这年,晋献公卒。
晋献公一死,反对骊姬的政治势力蠢蠢欲动。
里克、丕郑想要作乱,策划公子重耳回国。
动手之前。
对荀息说:“现在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三位公子的党羽无不恨骊姬如骨,秦国虎视眈眈,请问你怎么办?”
荀息说:“我不负先君的承认,如果你们敢动手,我愿意以死相搏。”
里克说:“何必呢?就算你死,奚齐也会被杀掉。”
荀息说:“我曾经告诉过先君,忠、贞二子。什么是忠?对国家有利,力量也能达到,我去做这是忠。埋葬死者、侍奉生者,让死者感到安心这就是贞。”
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无不为,忠也。葬死者,养生者,死人复生不悔,生人不愧,贞也。
可惜没有镇住叛乱者,杀死奚齐。所以不幸生在帝王家,压根没法什么错误,成为几个政治势力的牺牲品。此时献公还没入土为安。
荀息将死之前,说:“不如立奚齐弟弟悼子来辅助。”
于是立悼子。这个悼子是骊姬妹妹的儿子。比奚齐年龄还小,但是现在国内重耳、夷吾都跑了,只能立他了。
里克一不做二不休,杀死悼子,荀息死。
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个晋献公绝不是昏君,如果是昏君,里克在晋献公生前,就是一个中间派,既不愿意杀太子,又不敢违背晋献公命令。晋献公一死,这下手干脆利落。
君子说:“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去,话一说出来,可就不好更改了。”
所以荀息很难评价,如果当年不答应晋献公,也不会有这悲剧。或许当年如果晋献公不立幼子,就不会有这个悲剧。
好,到这个时候,你都杀了。请问谁来做君主?
又会出现如同齐国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位的事情?
3|重耳夷吾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晋献公发兵攻打重耳和夷吾的时候。
话说晋献公发兵攻打重耳,公子重耳离开晋国逃亡。
到了柏谷,占卜一下现在去哪?
狐偃说:不用占卜了,齐国、楚国都不可靠,路远不说。齐国、楚国现在只想诸侯进贡,怎么会收留我们这些破落户呢?不如去狄国。为什么呢?
狄国有两个好处
1、狄国离晋国近,容易收到晋国信息
2、狄国与晋国是敌对关系,容易隐藏
第二年,晋献公攻打夷吾所在的屈城,
屈国一下被击溃了,夷吾要跟着他哥光荣路线,去狄国。
冀芮说:“万万不可,重耳已经在了,现在两大政治势力汇合,晋国必然铁了心攻灭狄国。不如去梁国”
梁国离晋国近,但是是秦国的政治范围,秦穆公修政,秦国国力强,晋国不敢对秦国动手。秦国和晋国是“友好”关系,就算骊姬在国内坐稳江山,也不敢动梁国,最后也必须和我们结盟。
我们看到狄国、梁国的优势都是离晋国近,但是狄国的势力弱,如果晋国铁了心,也未必攻不下来。而梁国是秦国的政治范围,晋国还不敢动。
那为什么不直接去秦国?很简单,如果去了秦国。要是时机到了,秦国肯定会讨价还价,就没法占有先机。
就算秦国没有,说不定就跟宋国不停向郑国索贿一样,也无法止息。而梁国既有保障,又有主动性。
可以说夷吾的选择比重耳好。
但是这只是地理位置。孟子讲天时地利人和。现在奚齐、骊姬这一派势力直接出局,天时已经具备。
地利,夷吾比重耳好。
而人和,重耳比夷吾好。
从哪里可以看出呢?当年晋献公命士蒍修筑宫墙,结果工人偷懒,重耳对此不闻不问。而夷吾大做文章,最后自讨没趣。(见【老秦人的故事】8、一匡天下,4)
但是重耳是不是像太子申生一样,迂腐呢?也不是,
当年晋献公派寺人披(宦官)去杀重耳,重耳下令,我不违背君父命令。但是真的到了人家来杀他,他拼命挣脱,最后被割断袖子,逃走了。
政治家就应该
因为狮子会落入猎人的陷阱,而狐狸则抵御不了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只狐狸以便于及时发现陷阱,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于吓跑豺狼。(马基雅维利语)
4|重耳推位
其中两派意见。
重耳这方认为,现在国内内乱,如果掺乎这事情,可能会把所有矛盾集中于重耳身上。
夷吾这方认为,国内内乱,正是成为君主的大好时机。甚至提出,即使倾全国之力也要成为国君,反正以后再考虑积蓄财富。
我们很清楚看到,夷吾要登位,通过秦国,战略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倾全国之力登位,这是卖国啊。夷吾手底下的人是什么人,就知道夷吾是什么人了。
于是晋国派人来到秦国,请求秦穆公。
跟秦穆公说:现在晋国再次内乱,我希望你能挑选一位得体的公子来当晋国的国君。
于是秦穆公就召见大臣,问:“现在晋国内乱,晋国希望在重耳、夷吾两位公子中挑选一位成为国君,你们去调查一下,这两位谁比较好?”
于是秦国派公子絷调查重耳。
对重耳说:“现在晋国政治真空,如果公子你能登上国君之位,是晋国之福,希望公子莫失良机”
重耳问舅犯。
舅犯说:”不行,如果现在登位,大家会认为我们去追逐私利,没有仁爱之心。诸位公子都可以当国君,只有我侥幸获得,这是不信。不仁不信,怎么管理晋国?“
重耳于是出来,对使者说:”我弃父远走,父亲死了,又没有按照人子之礼侍侯丧事,我怎么敢进入。“
重耳的战略对不对,难说。至少重耳这种选择,说不定就难以东山再起。毕竟夷吾也是有政治势力的。
公子絷于是出来到了梁国。
公子夷吾也问冀芮,什么主意。
冀芮说:”莫失良机,如果现在装清高,就做不成大事。“
公子夷吾出来,稽首扣头。
私底下对公子絷说:”如果里克愿意把君位给我,我给他汾水以北土地。丕郑愿意,我给他负蔡田地七十万亩。如果秦穆公愿意,我给他黄河以南土地八座城。我还有黄金、玉器,小小意思给你的下人。“
公子絷如实上报。秦穆公听到汇报后,重耳还是比较厚道,我支持重耳。
公子絷说:我私底下对您讲,邻国之乱,我国之福也。重耳是一个贤明之主,如果他成为晋国国君,那么晋国会强盛,这对秦国是不利的啊。而夷吾不仁不信,如果立他,晋国必然混乱,秦国能够上下其手,伸缩有度,不是很好吗?
秦穆公一想,也对,就立了夷吾,是为晋惠公。
但是这个投资还得问问,于是秦穆公就招来夷吾的师傅。
对他说:请问公子夷吾有什么政治势力啊。
冀芮说:君侯你这话就错了,一个人在国内结党营私,这不是明君所为,夷吾从小就符合礼制,不干这种事情的。
其实这个话,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在晋国骊姬之乱中,一个党羽都没有,这怎么可能。
确实不可能一个党羽都没有,但是夷吾的党羽很少。为什么呢?夷吾刻薄寡恩,没人跟他。其实也很清楚,夷吾人性不怎么样。自然跟着他的人性也不怎么样,如果是这样的人,人家何必跟着你,跟着骊姬这一派,不是获利更大吗?
秦穆公现在不管你好不好,越是不好,他越想立。那么报应就来了,夷吾这个人,不仁不信。
一登位,翻脸不认人。
夷吾一登位让大臣丕郑告诉秦穆公。
说:寡人十分感恩君侯的拥立之恩,一直记着你我之间约定。所以寡人问大臣,结果大臣都不同意,搞得我两头不是人,所以土地之事作罢吧。
秦穆公一听是这个意思,气得,我知道你是不仁不信,没想到这么无耻。
当时众人说,精明之人肯定会被精明人骗,最后反而丢失肥田。奸诈之人会被奸诈之人骗,最后丢了贿赂。贪心得国的人,会遭到灾祸。
在国外,晋惠公骗了秦穆公。
在国内,他越看里克越不放心。
于是招来里克说:里克当年你杀了先君所立国君,又杀了悼子,你这么解释吧。
里克说:要是没有我杀了那两个人,有你小子登位的时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里克于是自杀身亡。而丕郑刚好在秦国,没有被杀。
但是丕郑在秦国,跟秦穆公约定,不如这样。君侯你把夷吾三位大夫吕甥,郤称,冀芮骗到秦国,我去驱逐夷吾,让重耳即位。
晋惠公这种行径,引起了国内外反对,他为了平息愤怒。把太子申生改葬。
让晋国大夫狐突到曲沃去。狐突遇到申生的鬼魂。
申生对狐突说:”夷吾无礼,我已经请求天帝,将晋国给予秦国。秦国会祭祀我的“
狐突说:”我听说神灵不会接受别族的祭品,百姓不会祭祀别族的神灵,恐怕你的祭祀会断绝吧。况且百姓有什么过错。“
申生说:”你说的有道理,我再跟天帝请求,七天之后,你到新城西边,有一个巫师会附我的灵魂,你去问他。“
申生就消失了,七天以后,狐突去了。巫师说:”晋国会在韩地大败。“
原来丕郑跟秦穆公约定政变,于是秦穆公就骗三位大夫。
结果三位大夫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不去,一想,肯定是丕郑搞的鬼。
于是杀了丕郑。丕郑的儿子丕豹来到秦国。
对秦穆公说:”现在大臣和百姓不希望夷吾当国君,希望你去打晋国。“
丕豹是晋国人,他要秦穆公来打自己祖国,只是为了自己私仇。
秦穆公一想,当年你爸跟我们约定,都没有成功,说明还不到时机。
于是对丕豹说:”你说大臣百姓不附。但是现在夷吾能够诛杀大臣,说明还没有到你说的那个地步“
没有听丕豹,但是秦穆公知道,会有一听跟晋惠公算这笔账的。于是暗中用丕豹。
其实晋惠公杀大臣,如果做得好,也没怎么样。因为里克、丕郑这二位几乎权倾朝野,如果不除掉,他们又是心系重耳。
毕竟君主坐上位子,基本第一件事情就是杀反对派,概莫能外。通过这次杀戮,几乎所有反对党全部被干掉了,晋惠公的位置算是坐稳了。
对于秦国,史书中没有讲河西八城在哪?大致在函谷关、崤山这一片,这一片土地,对于秦国非常重要。控制了这里,秦国东侵就很顺利。所以秦穆公一听夷吾给他这块地,他就匆匆忙忙拥立夷吾为君。反过来讲晋国失去这块地,就很难阻止秦国东侵。
因为控制这些地,秦国东侵首先补给就有了,否则把军需物资调到前行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战争没有后勤保障,根本没法打。所以中国古代战争必须控制一个个城池,否则从后方怎么把军需物资运到前线,耗费成本不讲,万一被敌人切断,基本败局已定。
所以从道义讲你不履行承认,肯定是不对的。但是从国家利益讲,这块地没法给。
所以对秦穆公来讲,这次,亏大了。晋惠公应该也知道,他这么干,失去道义不讲,跟秦国必有一战。就看晋惠公能不能把这场仗打赢了。打赢了,如果用心治理晋国,不失为一代明君,否则就废了。
当然我们看到史书,特意把我们的视线引向晋惠公是一个不仁不义的小人,自然成王败寇。
公元前649年,周襄王派卿士、大夫赐封晋惠公。结果晋惠公根本不重视这次册封仪式,表现的懒洋洋的。
大夫回国对周襄王说:晋惠公看起来后代不等享有爵位,天子册封,竟然懒洋洋的,这就是自暴自弃了。不能用礼和敬去管理国家,上下必然混乱。
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受玉惰,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左传 僖公十一年》)
6|韩原之战
1、秦晋交恶
话说晋惠公登位以来,杀大臣,骗秦国,秦穆公后悔死了,怎么立这个人啊。但是真正两国撕破脸是因为一件事。
这一年,晋国发生饥荒,粮食欠收。就来找秦国要粮食,秦穆公就召集大臣们商量,到底给不给。
丕豹首先发言,不给,不仅不给,正是出兵伐晋的好机会。
穆公一想,这小子真是个晋奸,如果现在真的打晋国,晋国君民必然恨死秦国了。用中国近代史一句话民族矛盾上升成主要矛盾,同仇敌忾。
就问公孙枝。
公孙枝说:我觉得应该给他,为什么呢?因为晋国饥荒,说不定到了明年我们就饥荒,都是人情。
秦穆公一想,按照这个夷吾这小子脾气,就算明年秦国饥荒,他也未必会支援秦国。
问百里奚。
百里奚说:是夷吾和你有仇,跟百姓有什么关系?
意思就是讲,官字两个口,从来没有见过饿死官的。
秦穆公权衡利弊,秦小晋大,秦弱晋强,如果不给,那就做好打仗的准备吧。但他也知道,晋惠公是一个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
我们讲,其实这种人很好对付。一个人难以对付,不是这个人仁义还是险恶,而是猜不透。凡事被人猜透了,有的是方法对付你。
于是秦国不仅运粮,而且从秦国出发,到晋国,运粮队伍就没有断过。可见秦国对晋国多好。
晋饥,乞籴于秦。丕豹曰:“晋君无礼于君,众莫不知。往年有难,今又荐饥。已失人,又失天,其有殃也多矣。君其伐之,勿予籴!”公曰:“寡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天殃流行,国家代有。补乏荐饥,道也,不可以废道于天下。”谓公孙枝曰:“予之乎?”公孙枝曰:“君有施于晋君,晋君无施于其众。今旱而听于君,其天道也。君若弗予,而天予之。茍众不说其君之不报也,则有辞矣。不若予之,以说其众。众说,必咎于其君。其君不听,然后诛焉。虽欲御我,谁与?”是故泛舟于河,归籴于晋。(《晋语三》)
结果公孙枝这个乌鸦嘴说准了,第二年秦国饥荒了。
因为秦、晋都处在黄河流域,黄河作为母亲河,动不动就发脾气,水灾不断,没辙。
秦国这回就来到晋国要求粮食。
晋惠公也跟大臣琢磨。
晋惠公那帮大臣,也是精致的利益至上者。
庆郑说:当年国君你因为秦国才能上位,去年,秦国资助我国,我国怎么能不感恩呢?
虢射说:你懂什么,现在秦国饥荒,正是攻打秦国的大好时机。
晋惠公听到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结论,晋惠公也在思考。
秦晋两国必有一战,只不过是不是现在?如果现在打,晋强秦弱,说不定能打赢。但是现在打,道义上说不过去。
晋惠公手底下没有管仲,要是管仲肯定不允许打这场仗。
晋惠公说打。
其实晋惠公心里可能早就打算跟秦国干仗了,当年晋国饥荒,晋国旁边还有国家,为什么独独跟秦国借粮?
但是我们讲,这步棋没走对。为什么没走对。
从利益冲突上看,秦国要发展,必然要东侵,所以秦晋之好,只是暂时的。
但是春秋毕竟不同于战国,你说打就打。
这场仗打到哪里算结束,把秦国吞并了?最多打到秦穆公不敢东侵。秦族这个民族就像一只老虎,除非你把它打死,否则把它打到半残,他就在背后发展,最后取代你。所以对于这场战役无论晋国是赢还是输,在战略上是失败的。
说白了,将士们愿意打吗?你用什么借口打,因为秦国饥荒,我们不给他粮食,然后你乘人之危打,忘记民族矛盾了。
《三十六计》中有趁火打劫一计,意思是当一个国家内外交困,天灾人祸之时,趁火打劫。从这里看,这个晋惠公所做完全一样,但是这个计策,不能让对方势力东山再起,一定要把他的势力打散。
这是说晋国。
秦国听到这个消息,秦穆公义愤填膺,煽动秦国士兵的仇恨。秦国士兵恨死晋国了。
这一年过去,巧了,秦国这年丰收。
于是秦穆公率领军队,东侵晋国,一直到了韩地。
在战前,占卜,一方面激励士气。
秦饥,公令河上输之粟。虢射曰:“弗予赂地而予之籴,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若勿予。”公曰:“然。”庆郑曰:“不可。已赖其地,而又爱其实,忘善而背德,虽我必击之。弗予,必击我。”公曰:“非郑之所知也。”遂不予。(《晋语三》)
2、大战初起
晋惠公问庆郑,现在秦军深入晋国,怎么办?
庆郑说:你想怎么办啊。当年要不是你加深人家怨恨,人家至于打你吗?你还是问虢射吧。
战前,两军占卜。
秦国这边,占卜,大吉大利。说秦军要渡河,晋军必败。
晋军这边,占卜,发现庆郑做车右边,最吉祥。
晋惠公说:不成,我讨厌庆郑。
于是晋惠公要求坐上小驷,从郑国那里输入的。
庆郑说:不行,马通人性,需要做本国的马,熟悉本国路线。现在你做着异国的马,遇到意外,马就会血液通胀,这就完了。
晋惠公可能会听吗?坚持坐上小驷。
晋惠公于是让韩简去刺探秦军虚实。
韩简回来,报告。
说:现在秦军各个义愤填膺,因为你忘恩负义,所以把秦军的血性激发出来了。反观我军各个斗志全无,你看着办吧。
晋惠公说:那我得主动出击,否则秦军得胜而归,他们会轻视晋国。
于是派遣韩简出兵挑战。
对秦穆公相当于发战书。
说:当年君侯的恩惠,寡人一直记着。但是寡人率领这么多士兵,只能集合他们,没法解散他们,如果君侯退兵,那是两国之幸,否则我只能率领这么多兵士来迎击你。
这回说的,好像晋军各个士气高涨一样。
秦穆公拿着兵戈说:当年你没有坐上国君之位的时候,寡人为你担忧,你回到晋国还不是国君,我仍然为你担忧,现在你已经坐上国君之位,我们不妨比试比试。
这就是从道义上讲。
韩简走了以后。
公孙枝问秦穆公,说:当年你选择了这个白眼狼,不选择重耳,如果现在攻打晋国,难道不会被诸侯耻笑吗?
秦穆公说:那也不能全怪我吧,重耳他自己也不停推辞,你说我有什么办法。夷吾这个白眼狼,如果不战胜它,还有天理吗?
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鬭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鬭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公令韩简挑战,曰:“昔君之惠也,寡人未之敢忘。寡人有众,能合之弗能离也。君若还,寡人之愿也。君若不还,寡人将无所避。”穆公衡雕戈出见使者,曰:“昔君之未入,寡人之忧也。君入而列未成,寡人未敢忘。今君既定而列成,君其整列,寡人将亲见。”
客还,公孙枝进谏曰:“昔君之不纳公子重耳而纳晋君,是君之不置德而置服也。置而不遂,击而不胜,其若为诸侯笑何?君盍待之乎?”穆公曰:“然。昔吾之不纳公子重耳而纳晋君,是吾不置德而置服也。然公子重耳实不肯,吾又奚言哉?杀其内主,背其外赂,彼塞我施,若无天乎?若有天,吾必胜之。”(《国语 晋语三》)
3、传奇之战
于是秦穆公亲自擂鼓,秦军有国君亲自擂鼓,士气高涨。
晋惠公坐在兵车上,结果
晋惠公把主力部队丢弃,直接跑到秦军那里争利。(性格就是如此),结果跑到前面之时,发现秦军将其重重包围。晋惠公撒丫子往往回跑。
晋惠公的兵车战马,陷入泥中,拔都拔不出来。
晋惠公对庆郑说:让我到你车上
庆郑说:你还是待着吧,背信弃义。我的战车不配给君主你坐。
秦穆公率领军队追击晋惠公,结果被反过来被晋军所围。
韩简率领主力部队疯狂攻击穆公,结果穆公受伤。
此时,在战场出现300个野人,拿着兵器,朝着晋军一顿刺,结果晋军都晕了,哪来的?
这是韩简继续追击,此时梁由靡大喊,国君掉泥潭了,国君掉泥潭了。
于是韩简调转枪口,往晋惠公那里跑。
秦军一听,晋惠公在泥潭里。大批主力部队在丕豹的率领下,往晋惠公那里赶,秦军于是俘虏了晋惠公。
此战以秦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君揖大夫就车,君鼓而进之。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庆郑曰:“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梁由靡御韩简,辂秦公,将止之,庆郑曰:“释来救君!”亦不克救,遂止于秦。(《国语 晋语三》)
4、300野人
原来以前,穆公喜欢骑马,有一天马跑了。
发现马被300个野人吃了。
官吏一看,哎呀,我们国君的马,竟然被你吃了,于是要治罪。
穆公说:这不过就是一匹马,人命多宝贵。怎么能用畜生去伤害人。我听说吃马肉,没有酒,那都没意思。
于是给他们酒,赦免了他们。
三百人听说秦晋之战,这300“斯巴达勇士”,疯了似救穆公。
首先,我们应该解释一下,什么叫野人?
西周时期,有国野制。
国,就是周天子分封下来的土地
野,就是其他的郊地
所以野人,说白了就是乡下人。
这300个野人,为什么帮助秦穆公?如果用日本人的话就是“武士道”,耻辱高于一切。
如果受恩不报,这是耻辱。
《增广贤文》有一句话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老子曾经讲过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会你做了好事,就赐福给你。但是只要做了,他就存在着,说不定哪天就发生效果了。
7|惠公前途
话说,晋惠公大败亏输,还被秦国人抓了回去。
如果我们还记得,在韩地之战之前之前,太子申生的灵魂去找狐突,说晋国会在韩地大败,果然应验。
但是这个当然只是舆论,因为狐突是重耳那一派的,就做了这么一个宣传工作。
因为第一次没法证伪,你说有就有。
但是第二次去见巫师,大家都看到了,申生的灵魂附在巫师身上,不是我骗你们的吧。
大概联合起来做了一场秀。
结果怎么样呢?不仅晋国底层人都相信,连秦穆公都利用这个谣言。
此时秦穆公就要思考,弄这一货色,怎么办呢?
于是对于这件事情,几大政治势力就开始角逐。
其一、秦穆公
其二、秦国的贵族
其三、秦穆夫人
其四、晋国贵族
当晋惠公被押到秦国之时,晋国的贵族,开始对秦国施压。晋国大夫,头发散乱,拔草除秽露宿在外,追随秦军。
一副如果要拘禁我们国君,先从我的尸体踏过去的样子
秦穆公就说:寡人并不是要拘禁贵国国君,只是压制一下晋国的怪梦(太子申生托梦之事)。
晋国大夫们说:现在您处上风,我们处下风,都只能侧耳倾听你的话了。
所以秦穆公知道,杀死晋惠公,是不可能的。且不说这帮大夫视死如生的样子,现在秦国战胜晋国只是这场战役的胜利,对于晋国的国力,秦穆公很明白,不是可以与之匹敌的时候。
晋惠公来到秦国,秦穆夫人出来了。
秦穆夫人是太子申生的妹妹,也就是夷吾的姐姐。
秦穆夫人,带着秦穆公的太子,女儿,一起赴死。
其实夷吾对秦穆夫人不好,夷吾就是背信弃义之人。当年夷吾还没有登上国君之位的时候,秦穆夫人嘱咐他,如果登上国君之位,希望他能照顾贾君。
并嘱咐说:希望你能把流亡在外的公子们接纳回国。
夷吾当时满口答应。其实一想,就知道,把公子接回来,第一个不就是重耳吗?
晋惠公出尔反尔也就罢了,他奸污了贾君。秦穆夫人就很怨恨他。
但是此时,秦穆夫人也在思考,对于这个弟弟,怎么办?
毕竟现在他是晋国国君。
最后,想明白了,如果晋国国君被秦国杀了,不仅仅是晋国被诸侯耻笑那么简单。可能晋国就会一蹶不振。
并且现在她是秦穆公的夫人,秦晋至此分道扬镳,对于秦国也是不利的。
于是她就威胁秦穆公,如果敢杀了晋惠公,你的儿子、太子以及我和他陪葬。
于是秦穆公把晋惠公囚禁在灵台。
到了雍都,秦穆公就要问问,这怎么办?
秦穆公说:原来以为打败晋国就结束了,现在弄这一个烫手山芋。晋国大夫们跪着求我,我真是于心不忍。如果不考虑晋国人的感受,秦晋之间关系就会破裂,晋国人就会怨恨我秦国。我当时答应了晋国大夫不杀他,如果违背诺言,我跟夷吾有什么区别,天地都会怨恨我的。
这话说的很明白,晋惠公不能杀。国君再坏,毕竟是国家的脸面,多少要考虑一下。
公子絷说:现在好不容易把这小子抓回来,放了,怕放虎归山啊。
公孙枝:此言差矣。我想请问,你说杀了他,晋国人会因此结交好秦国吗?他们一定怨恨秦国。正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何况是国君呢?
公子絷说:我没有说只杀了他,我们可以迎立公子重耳为君。公子重耳的美名,天下皆知,我们是杀了无道昏君,去拥立有道明君,这难道不对吗?
公孙枝:当然不对了,如果晋国人自己杀了晋惠公迎立公子重耳,自然无事。秦国如果杀了晋惠公,还说我给你们找来了有道明君,这不是两次羞辱晋国人吗?况且如果公子重耳登位,他应不应该对付秦国,如果不对付,不念弟弟被杀,这是不仁。如果对付秦国,那是不念秦国拥立之恩,这是不义。
秦穆公说:那最好应该怎么样?
公孙枝说:不如这样把晋惠公放回晋国,但是逼迫他把太子做人质。并且把原来的河西之地夺回来。最好能够把秦国势力渗入到晋国中,这样就可保周全了。
秦穆公说:此计甚妙。
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逐之恐构诸侯,以归则国家多慝,复之则君臣合作,恐为君忧,不若杀之。”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雠。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晋君之无道莫不闻,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适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国语 晋语三》)
8|晋国改革
晋惠公在秦国当了三个月俘虏,听说秦国愿意放了他。于是派大夫郤乞告诉吕甥。
吕甥就教郤乞一段话。
于是召集国都之人,听报告。什么呢?类似于罪己诏。
于是说道:秦国将要释放寡人,但是寡人自知不德,上干天谴,实在不配当国君了。希望大家改立国君来代替,太子圉。
还有,把大量田土赏赐给臣民取悦他们。
效果马上出来,大家都鼻涕一把泪一把,哭了出来。
晋国改革,是为开阡陌作爱田。
就是废除井田制,和后来战国时期商鞅改革类似。这样就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郤乞说:现在国君身在囹圉,还如此关心臣民安危,你们说好不好?
大家齐声说:好
郤乞说:但是国君在外面当俘虏,为天下所笑,你们说怎么办?
大臣说:那肯定要君主回国啊。
吕甥说:现在韩原之战,我军惨败,兵甲武器都没了。为今之计,应该是征收赋税,修正军备,辅助太子即位。天下人看到新君即位,群臣和睦团结,晋国友好之国,会勉励我们。与晋国关系不好的国家会害怕我们,你们看怎么样?
这就是另一项改革,作州兵。所谓作州兵,就是将原来的国野制解体,野人也可以成为士兵,那么兵源大大增加了。并且征军赋,开始对个人收税,这样军赋数量开始增加。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群臣一致说,应该如此。
所以是福是祸,难以知晓。这次改革,对后来的晋国崛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秦国到了战国商鞅变法也重新效法这种改革方式。
那么这次改革能够成功为什么呢?因为晋国被打残了,不改革不行。改革就是这样,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自然越危机的时候越是改革最好的时候。
所以,危机一次,一半是危,一半是机。
公在秦三月,闻秦将成,乃使郤乞告吕甥。吕甥教之言,令国人于朝曰:“君使乞告二三子曰:‘秦将归寡人,寡人不足以辱社稷,二三子其改置以代圉也。’”且赏以悦众,众皆哭,焉作辕田。
吕甥致众而告之曰:“吾君惭焉其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不亦惠乎?君犹在外,若何?”众曰:“何为而可?”吕甥曰:“以韩之病,兵甲尽矣。若征缮以辅孺子,以为君援,虽四邻之闻之也,丧君有君,群臣辑睦,兵甲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众皆说,焉作州兵。(《国语 晋语三》)
9|惠公回国
吕甥去秦国迎接晋惠公回国。
秦穆公说:你们意见一致吗?
回答道:不一致
穆公说:为什么?
回答说:那些小人不再怨恨国君的罪过,但是战争使他们的父兄战死,于是他们铁了心要立太子为君,一定要报国仇家恨。并发誓即使让晋国侍奉齐国、楚国,也要让他们帮助我们复仇。
而君子怀念国君,也知道国君有罪过。他们现在正在征收赋税,修治军备来等待秦君的命令,他们认为一定要好好侍奉秦国,就算死了也不能有二心。
因此不一致,我调和两方废了很多时间,然后我才来的。
这段话很有意思,秦穆公当然希望晋国越来越好。
而吕甥的话中,小人自不必讲,而君子也在修治军备,征收赋税,发展国家,这难道不是秦国的麻烦吗?
穆公问:那你们对于晋君的命运什么推辞
回答说:小人希望拥护新君对付秦国。而君子认为秦君仁厚,几次施恩于晋国,秦君的恩德真是如天地一样深厚。
秦穆公说:是这样的。
秦穆公一想,前面是威,说明晋国国内上下一心,后面是恩,给我戴高帽。
于是秦穆公改善了晋惠公的待遇,给他住在宾馆里,按照诸侯礼节,给他牛、羊、猪各七头。
吕甥逆君于秦,穆公讯之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公曰:“何故?”对曰:“其小人不念其君之罪,而悼其父兄子弟之死丧者,不惮征缮以立孺子,曰:‘必报雠,吾宁事齐、楚,齐、楚又交辅之。其君子思其君,且知其罪,曰:‘必事秦,有死无他。’故不和。比其和之而来,故久。”公曰:“而无来,吾固将归君。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曰不免,君子则否。”公曰:“何故?”对曰:“小人忌而不思,愿从其君而与报秦,是故云。其君子则否,曰:‘吾君之入也,君之惠也。能纳之,能执之,则能释之。德莫厚焉,惠莫大焉,纳而不遂,废而不起,以德为怨,君其不然?’”秦君曰:“然。”乃改馆晋君,馈七牢焉。(《国语 晋语三》)
10|庆郑之死
惠公经过此次耻辱,会变得怎么样呢?
第一件事情,杀庆郑。要不是庆郑不给我车坐,我至于被秦军生擒吗?
当时惠公还没到晋国边境之时,
晋国大夫蛾析问庆郑说:君主被秦军生擒,是你的罪过啊,现在君主回来了,他一定会治罪于你的。
庆郑说:我犯有三条罪过,
其一、战场杀敌,战败而归
其二、被俘虏,应该处死
其三、贻误战机,君主被秦军生擒
我还能去哪?国君如果回来,我自愿赴死。如果国君没法回来,那么我会自己攻打秦国,以死效忠于他。做臣子不能图一时之快,却让国君受到羞辱,这是大逆不道。
晋惠公到了国都郊外,听说庆郑竟然没跑。
就派人斥责庆郑:庆郑,你罪大恶极,你竟然还在晋国。
庆郑说:如果你一坐上国君之位,能履行诺言,会导致威望下降吗?威望下降,能听取虚心听取劝谏,会发生这场战争?如果战前能听从占卜,会失败吗?为臣者应该听从处罚,我在此就是为了让君主公正地执行法令。
惠公说:既然如此,杀掉
庆郑说:臣下应该劝谏君主,这是责任。君主应该惩罚有罪之臣,这是说明君主执法严明,即使你不手,我也会自杀。
蛾析说:庆郑能够主动接受罪过,这是忠臣啊,不如释放他,去戴罪立功攻打秦国。
梁由靡:不行,我们用有罪之人去报仇,秦国人也会。战场上没有打赢,却用奸邪之人去报复,不能说是武力。为君应该让国家安宁。况且与秦国刚刚讲和,如果背弃他,这是不守承诺啊。况且太子在秦国,如果攻打秦国,太子怎么办?不如杀掉太子。
晋惠公说:杀掉庆郑,明正典刑。
大夫家仆徒说:如果为君者能够不计较个人私怨,臣下能够不逃避责任,这是应该宣传的啊。干嘛要杀掉。
梁由靡说:君主只有严明法制,才能治理百姓。庆郑不听军令,擅自决定进退,这是违法政令。让君主被俘虏,臣下只图一时之快,这是触犯了刑律,怎么能放呢?不仅不能放,必须明正典刑,否则就会使君主陷入违法刑法的恶名之中。
于是明正典刑。杀之前,公布庆郑罪状。
其一、韩原之战,扰乱队列,违反军令
其二、主帅被俘,没有拼死抵抗
其三、擅自决定进退
其四、贻误军机,失掉俘虏秦穆公的机会
庆郑说:既然如此,三军在此,我现在就拼死保卫国君,你明正典刑。不要让国君陷入不义。
我们不得不承认,庆郑在韩原之战确实犯有罪过,也应该处死。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晋惠公的指挥失误,也是一个原因。但是晋惠公不承认错误,而且,对于庆郑,晋惠公希望把他当成替死鬼。
以后我们会读到,同样一件事情,秦穆公是怎么做的,我们对比一下。
惠公未至,蛾析谓庆郑曰:“君之止,子之罪也。今君将来,子何俟?”庆郑曰:“郑也闻之曰:‘军败,死之;将止,死之。’”二者不行,又重之以误人,而丧其君,有大罪三,将安适?君若来,将待刑以快君志;君若不来,将独伐秦。不得君,必死之。此所以待也。臣得其志,而使君瞢,是犯也。君行犯,犹失其国,而况臣乎?“
公至于绛郊,闻庆郑止,使家仆徒召之,曰:“郑也有罪,犹在乎?”庆郑曰:“臣怨君始入而报德,不降;降而听谏,不战;战而用良,不败。既败而诛,又失有罪,不可以封国。臣是以待即刑,以成君政。”君曰:“刑之!”庆郑曰:“下有直言,臣之行也;上有直刑,君之明也。臣行君明,国之利也。君虽弗刑,必自杀也?”蛾析曰:“臣闻奔刑之臣,不若赦之以报雠。君盍赦之,以报于秦?”梁由靡曰:“不可。我能行之,秦岂不能?且战不胜,而报之以贼,不武;出战不克,入处不安,不智;成而反之,不信;失刑乱政,不威。出不能用,入不能治,败国且杀孺子,不若刑之。”君曰:“斩郑,无使自杀!”家仆徒曰:“有君不忌,有臣死刑,其闻贤于刑之。”梁由靡曰:“夫君政刑,是以治民。不闻命而擅进退,犯政也;快意而丧君,犯刑也。郑也贼而乱国,不可失也!且战而自退,退而自杀;臣得其志,君失其刑,后不可用也。”君令司马说刑之。司马说进三军之士而数庆郑曰:“夫《韩之誓》曰:失次犯令,死;将止不面夷,死;伪言误众,死。今郑失次犯令,而罪一也;郑擅进退,而罪二也;女误梁由靡,使失秦公,而罪三也;君亲止,女不面夷,而罪四也;郑也就刑!”庆郑曰:“说,三军之士皆在,有人能坐待刑,而不能面夷?趣行事乎!”丁丑,斩庆郑,乃入绛。(《国语 晋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