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是一本将“亲密关系”归因的书,但在字里行间对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具体如何处理,目前我仍然认为NVC是实用性最好的方法,两者结合着参考、印证、理解让我收获很大。
总体感觉书中蕴含了很多个体心理学的影子。作者也表露出亲密关系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他也希望大家通过梳理亲密关系,最终达到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我觉得这点与个体心理学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
作者将亲密关系分为五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灵魂。我分为三个任务——择偶、交流、升华。无论是五个阶段还是三个任务,都存在一条看不见的线将它们串联起来——原生家庭/童年经历。原生家庭、童年经历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些客观对我们主观形成的影响后果——信念,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几乎都是双方行为碰撞出来的,行为是由信念指引的,信念是由我们对经历进行诠释后得出的结论。按照这个逻辑,解决“问题”的终极秘密武器,最终将导向重新审视儿时的经历以及当时自己所做的决定。有意思的是,只有当自己的某些意识苏醒,并接纳和承认某些“真理”后,才能进入“审视”阶段;同时坚持“审视”状态也是个需要练习的技能。
以下是我提炼总结的“真理”:
1. 归属感和价值感,是我们作为个体受潜意识驱动不断追寻的东西。
2. 在追寻过程中产生的失败的经历,会产生痛苦和信念。信念的目的是避免那些痛苦的感受,而感受将植入潜意识中,等待未来经历的“唤醒”。
3. 一旦未来经历唤醒了“旧痛”,我将接受曾经形成的信念的引导,采取必要的行动——模仿原生家庭成员的处理方式——“镇压”让我不快的感受。
4. 我之前所有的信念将转化为我的各种需求,这些需求将形成我潜意识里的择偶标准。我会选择最接近这个标准的人作为我的伴侣。
5. 潜意识将驱动我改造的伴侣,让对方“完美的”符合我的择偶标准。
6. 单方向改造(控制)伴侣最终将失败,唯一能成功的方式是“双赢”。
7. 双赢”的基础是了解自己(经历、需求、信念),接纳自己,向伴侣开放自己。
8. 要坚信亲密关系中的问题是个路标,也是个机会。它指引我们思考的方向,让我们有机会向灵魂关系的方向更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唯一标准——每个人都真心的感受到了爱!
9. 我对伴侣付出了什么,就是对自己付出了什么。伴侣就是一面镜子,他/她反映的是我的内心世界。对待伴侣的方式,就是对待自己的方式。
10. 最神奇的事——你怎样做,你的伴侣也会怎样做!
和谐的亲密关系,一定是远离小我的控制,无时无刻都是“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