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最好的教养在路上——这句话我一直奉为信条,所以,也一直努力地在实践着。
以前带娃自由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以我对不到5岁的娃进行身体力行的“教养”为主,可是,今年的这次行走,却让我重新修订了自己的信条……
事情起源于在奥斯陆街头,观看一位黑人小伙的篮球表演。一路过被围了一圈人的表演现场,我女儿就走不动路了,黑人小伙相当卖力地喊叫,以尽可能地吸引过路人的注意,让他们驻足。
可是,从他一开始的运球技术和满嘴跑火车的吆喝,以及每一句都不离开“钱”的快餐语言,还硬拽了两个很小的孩子进场配合他表演,我就知道,这不过是他用来让围观者掏钱的花哨的噱头。不过,也可以理解,这毕竟是他的谋生方式,只要没有触犯法律和违背道德,无所谓好坏和对错。
于是,我想拉着女儿离开,可小妮子死活不愿意走,反而越来越往里面蹿,我又不想听黑人小伙的忽悠,只好守在外围,看蓝天白云,看悠悠行人,看栉比鳞次的高楼,看琳琅满目的商铺。
终于结束了,小妮子蹿了出来,我们俩继续往前走,边走边聊天。我说:刚才那个叔叔的表演,你觉得怎么样?女儿反问我:你觉得呢?我说:不怎么样!都是唬人的噱头,整场就听到他自己在不停地说话,忽悠大家,没什么特别的表演和技巧。小妮子来了句:可是,我觉得好看呀!
听到这句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是越走我越觉得不对味,陷入了反思:我的看法不能替代孩子的想法,我觉得不好看没意思,并不代表孩子也这么认为,所以,我没有权利替孩子做决定,更何况,黑人小伙的表演再拙劣,只要能给小妮子带来快乐和欢笑,那么就应该给他支付报酬,就应该给予赞赏。
于是,第二天一早女儿醒来,我向女儿道歉,说妈妈昨天做错了,得向你道歉。女儿一头雾水,问什么事?我说就是昨天你看那个黑人叔叔的篮球表演呀,我觉得不好看,可是你觉得很好玩,对不对?女儿点点头。我接着说:既然你觉得好玩,很开心,你就得给他支付应得的报酬,因为叔叔是靠表演来挣钱的。如果每个人看完了之后,都不付钱,那么叔叔拿什么去买东西吃呢?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问我:妈妈,要是我看完了觉得不好看呢?就不用付钱了么?我说:如果你觉得不好看,中间就会走,不会看完的。如果你一直看完了人家的表演,那就得付钱。否则就是对别人劳动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女儿似乎更困惑了:妈妈,什么是尊重?天,我怎么越解释复杂了,只好接着说:尊重就是,打个比方哈,爸爸妈妈只有工作才能挣钱买吃的买房子,而且我们越努力,钱才会挣得越多,才能带你出来玩,对不对?如果,我们工作得很好,老板也觉得我们做得不错,可是除了鼓鼓掌表扬几句,就是不给我们发工资,你说,这样的老板做的对么?
女儿摇摇头说:不对,不发工资我们就没有钱了。我说对呀,那个黑人叔叔也一样,表演就是他的工作,大家要是看完了都不付钱,那叔叔就没钱了。下次如果我们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只要你喜欢看,看完了就要付钱给努力表演的人。好么?
女儿脆生生地应了句:好!
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十几年前刚出国那会儿,在大街上看到进行艺术表演(比如拉小提琴、弹吉他、画画等等)或者杂耍的,觉得不错,驻足欣赏一下,拿起手机拍张照片或者录一小段视频,就无知无觉地走了。后来慢慢觉得这么做真的有欠妥当,无论是拍照还是视频,我都在消费别人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就得付费,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此外,还有一些行为和礼仪上的细节,也让我很是惭愧自己来自于一张口就说拥有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沉淀的礼仪之邦,因为相比之下,我们确实做得太不够了。于是,在路上,我渐渐学会了——
进门之后,要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跟着,如果有,请为别人扶着门,而不是自顾自地撒手就走;
在厕所洗完手后,如果不是抽纸擦手,而是连在一起往外拉的那种一卷一卷的布,自己擦完手后,要记得把干净的布拉下来;
开车时,如果右拐弯时有行人在过马路,便会放慢车速甚至停下来让他们先走,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急脾气,能自己先过就先过;
在任何信息咨询或者售卖点(包括车票),即使有问题需要首先问清楚才能决定买什么、怎么买,也得老老实实排队,轮到自己后才可以发问,不可以在工作人员还在接待别人时,凑到一旁说“不好意思,我就问个问题,不是插队……”。而且,就算这么做了,工作人员也会客客气气地对你说“不好意思,还没轮到你,请排队”。
………
总之,这一路一路,带着女儿,反思自己,让我体会到了尊重(包括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和利他(即与人方便则与己方便)的真正含义,并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所以,我重新修订了我的信条:最好的教养依然在路上,不仅仅对孩子,对我亦是如此。
孩子,愿我们都成为有教养的人;让我们一起在路上,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