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
本文受启于好友给我讲的一个故事: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内容,【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 孔明视之,乃严酸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简单说就是读书要读出东西来,光知道引经据典还不够,能够用简单的话语把晦涩的经典阐释出来并为己所用才是真正的水平。
我第一次意识到公号散文出现了大量雷同的时候,是在被《我始终不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惊艳后的两天之内,又看到傅盛写的《不能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虽然举的例子、欲证明的结论大相径庭,但思路主旨竟是一模一样的。可对此观点的阐述,两篇都不大好,写得最好的是谁呢?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
他在《每天拿出两小时浪费》里,用最精准的语言直接定义了上面两篇文章所阐述的核心概念---即【精进】的意义:“精进不是在锱铢上计较,不是在分两上争胜。精进的要义,是不疾而速。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至于剩下的,什么《选择和努力,谁更重要》、《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在这篇之后,都不免显得平常了。
王路继《每天》之后第二次惊艳我,是那篇《深度好文略论》。文章开头即让我啼笑皆非---《我始终不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也出自他笔,只不过,是以前的他笔。
不是为了证明我的观点并非标新立异,就连王主笔自己也说,《我》是很媚俗的写法。
说媚俗是因为,并不能在宣泄过后,留下别的什么。不是说你赞同一种观点是媚俗,反对它就不是了。你对这样的话题发表看法就是媚俗。除非你可以跳出来,有超出这个话题之外的东西。
有很多人在写文章,不是说他们说的道理对不对,而是没有什么深远意义。
一个人有价值的地方,不在于他懂不懂常识,而在于他专不专业。如果你不能提供专攻的东西给读者,只能靠替读者宣泄情绪来哗众取宠的话,会火,但是意义不大。会火只是因为你负责让他爽了。他不敢骂或者没有平台骂,你替他骂了。
这种文章被称为'深度好文 墙裂推荐'。'深度好文'没有深度,止于情绪宣泄,而好文是有深度的。如果能往'深度好文'里注入一些独到的见地,专业的知识,它就慢慢接近'好文'了。
对于大多数业余写作者来说,要渐渐变为职业写作者,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写作‘深度好文’来完成原始积累。但职业的写作者需要掌握专攻的技能,包括文字方面的,但更重要的是文字之外的。
然后我就突然想到我妈背着我爸偷偷跟我讲的话,“淘你要真想当作家,还是要有一份主营的工作,踏踏实实、一步步地规划,不用是那种每天18个小时的高强度,但你需要那些生活的历练。”
而我爸给我的建议是构建我的【话语权】,“你跟我建议的许多商业思路都对,但即便我是你爸,我也不会听你的,因为你没有资本让我听你这些话。”
这是现实,不是自负。就好比一丑女跟你讲“长得漂亮一点也不重要”,你会觉得她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但面对一个跟你讲“那些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可最终靠脸吃饭的人,明明都是靠不要脸”的美女,你会觉得她真是个有深度的女人。
#不大相关的后记#
我的写作思维初步形成大概是高三准备SAT的时候。那段时间我爸把一篇晚报评论贴在我的书桌前《SAT-作文也八股》。
那时英文读写不够多,对文章感触不深。随着在美国阅读写作量的提升,对美国高中生就建立的强立论/驳论能力便愈发感慨万千了。
很多人光看到SAT数学题弱的一逼,殊不知人家的精华其实在内涵的逻辑。数理逻辑和阅读逻辑与本文无关,暂不赘述,单说人家的写作逻辑。今时今日看来,人家美国SAT能拿8/9分以上的高中生就能齐刷刷地写出我们现在公号上的“深度好文”了。可是8/9分,咱们经历过凌虐的美本都知道,也就是考上前50的实力而已。
那么在大学里面他们的写作提升在哪里呢?众所周知,美国的本科教育虽分文理,但基础的英语、经济、哲学、心理bla bla都是统一要上的。尤其写作,几乎要求年复一年的苛刻。
作为一个写作低分族,在理科课程想及格飘过并不难,不是说不需要努力,只是不需要动脑子而已。一篇20页的lab report,abstract、introduction、material、methods、results、discussion、和 reference,那么多的数据,随便往模版里套套,再增强点phrase diversity,60、70分总是有的。
本以为这辈子都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再同英语写作打交道了,谁知好死不死老板偏偏是个论文大王,他看我中文讲的妙'语'生花,就认定我英文早晚可以写得一样好。我不懂,他说,因为你有【idea】。
我一直觉得说人家有idea是侮辱人你知道吗?谁不知道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日前最大的笑话莫过于“万事具备只差程序员”?!
直到后来我瞄到吴晓波的某个访谈,里面谈到什么是抄袭而什么不是。原文我死活找不到了,但大意是:语言上的相似不是抄袭,不能提供别具一格的看问题视角才是最大的问题。
那个瞬间,我似乎悟出了点啥,【idea is just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view】。
难怪老板每次看我写的东西,打击我词句的同时倒也不乏鼓励,“不错不错,60%都可以直接用,只是词句不精炼。”或许,带了那么多思维固化的优秀phd后,他已经被折磨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