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育儿误区说起
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我们现代人去读书,因为兴趣去读书的太少了,都是发现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
我也是发现自己在育儿方面有一些误区,这包括过度的紧张和过度的放纵。以前我总是很紧张,沿袭了妈妈对我的养育方式,要么管得太少,要么管得太不恰当。
举个例子,我们小区里一起玩儿的一家,他妈妈自己看孩子,晚上一起玩,我却总是带着老公。我觉得这样两个人看一个孩子会安全一些。在这点上,她总是对我嗤之以鼻,还笑话我。
我总是给自己找借口搪塞她,“你家孩子乖,我家孩子皮,一个人看不住”。然后眼看着她们家的孩子一直拉着妈妈的手,做什么事都询问一下妈妈的意见再去做,而宁宝却总是一溜烟地跑开跑的很远很远的位置拉也拉不住。这时我就会得意地说,“看,看,她多调皮呀!”然后就迅速的去追她了,一边追一边喊,“你慢点儿,有车啊”!
举例1、 上海博物馆自由移动的小孩
朋友轻轻的给我讲了一个她身边人的故事。在上海博物馆,她当时还没有结婚,她的朋友带着一个三岁多的孩子和她一起逛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很大,要是我们是不是要拉紧孩子的手啊!可是这位妈妈却偏偏不这么做,她的孩子自己在博物馆里跑来跑去,看东看西,而且马上就消失在大人的视线外了。我的朋友很紧张,于是就问,“我们是不是要把她叫过来啊? 这样哪行丢了怎么办?”
可能那位妈妈却不紧也不慢,对她说,“你不用喊她也不用拉她,她自己到一定的距离就会回来”。果然,一会儿孩子就蹦蹦跳跳的自己回来了。不可思议,妈妈的不可思议,孩子的不可思议。朋友问她,你怎么就能那么放心呢!她说,“我教育的好呗!这个时候的孩子应该能分清主次轻重。”
她所指的主次轻重是指,那么小的孩子,她的中心应该是妈妈,这点她应该知道。因此她不会离开妈妈的视线。
我听了以后很唏嘘,且不以为然。朋友说,她有了孩子,也向着这个方向来引导她。宁宝跑出去很远,被我追回来;而他的孩子也跟着宁宝开始奔跑,但却在合适的位置停住了脚步。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有所触动,但依然觉得自己的做法并没有错,孩子不就得手把手的看住了吗?
举例2、 孩子走丢了
后来我们第二次带孩子去献县水乐园玩。两家人,两个孩子,都三四岁大。在两位爸爸去玩儿疯狂滑梯的时候,我转身拿浴帽的功夫,竟然把宁宝给弄丢了。怪不得负责看孩子的同学,只能怪自己大意。我们广播、看监控,找了足足四十分钟,我已经快要崩溃了。脑子里闪出很多不好的预想,比如说孩子被别人抱走了,孩子掉在水里了。还是同学的老公首先把宁宝找到的。据说发现她的时候,她正光着腚站在水边儿,看着他的小泳圈被水吹走。她并没有找我们,还笑的很开心。孩子爸爸一顿狂揍,等我从监控室回来的时候,看见她我的腿已经软了。我觉得我那四十分钟经历了一生中最长的时间。我紧紧的抱着她,像马上要失去似的。
回头再问孩子为什么自己走开,她说想自己尿尿,长大了,后来就失去了方向,没看见我们,她就自己沿着水边玩儿。泳衣穿不上了,泳圈也飘走了,她觉得很好玩。她竟然不觉得恐怖。我是该夸她勇敢呢,还是该后怕呢。
直到这时,我才回想起当时朋友给我讲的博物馆的故事。她所说的并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听话,这件事所传达出来的,正是我们幼儿园所一直倡导的“真爱、自主、规则”。
二、 读书分享
真爱不是不爱,也不是溺爱。“真爱是不带诱惑的深情,是不含敌意的坚决。”由《爱与自由》我们知道了这句话。而这句话的真谛,是否要真的经历些什么才真的了解?孩子正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我们既不能代替,又不能催促。因为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马拉松。而且这场马拉松的场地,并不平坦,而是充满荆棘。我们可以为他披荆斩棘吗?我们可以替他穿上一双时光跑鞋吗?
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在起点为他们加油,在途中给她们喝水,我们很可能陪不到他们的终点,在终点为他们喝彩的,可能是他们的朋友、挚爱。
那我们能为他们具体做些什么呢?
多看点书,长点儿见识,做一个有理有据的、有情有义的、有收有放的,中性妈妈。
感性是我们的天性,理性则需要去修炼。给大家推荐几本书。
1、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爱和自由》
这是我们幼儿园园长推荐的,读书沙龙也一直在讲的。这两本书可以作为启蒙和入门的书籍。它推翻了以往传统教育的理念,把说教式教育转变成爱和自由教育。它从理念上帮我们转变思想。
2、 蒙特梭利的《童年的秘密》
这是孙老师理念的理论依据。对于想深入了解蒙氏教育的家长来说,这本书不可错过。
蒙特梭利拥有理科和医学背景,蒙氏教育最先应用于低智商儿童智力开发,经过成功尝试后,蒙特梭利迸发出了一个想法,如果连低智力水平儿童经过训练都可以成为正常儿童,那么正常儿童应该可以成为更好的儿童。蒙特梭利学校有好几十年的历史,她所倡导的儿童“工作”概念对培养儿童的专注力、自控力有很好的效果。儿童从出生就拥有“精神胚胎”、“儿童存在成长敏感期”也是首先由她提出的。
3、 梅兰妮·克莱因的《儿童精神分析》。
对于还想钻研儿童心理学的家长来说,你也可以试试看梅兰妮·克莱因的《儿童精神分析》。
这本书的作者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和继承者。梅兰妮可能同样是心理学和医学实践者。她的研究是致力于改善儿童心理的临床研究,因此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这里说两个启发。
(一)、主客体关系。
克莱因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儿童早期的精神发展主要依靠于主观,即“本我”的原驱欲望;克莱因的指出,儿童从出生起就不仅依赖于其主观精神,而更多的依靠客观世界对主体的反应。儿童的精神发展依靠于体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这就是一个不断把客观世界内化的过程。
这个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在早期儿童养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训练孩子各项身体机能来达到大脑和思维的发展,可以结合儿童身体发展特点,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购买不同的,卡片和玩具。
(2)、母亲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作用。
克莱因第一次提出母亲在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婴儿期母亲对孩子及时的情感反馈是促使儿童心理情绪发展的诱因,儿童通过母亲的反应来投射和内射,形成自我和超我,并在自我和超我的不断发展中形成完整的性格。
这对于我们来说有更大的实践意义。当然很多育儿的书籍也早就提出过,一直在倡导“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因此这个理论大家听起来并不新鲜,而是如雷贯耳。但这种感觉就像我们站在黄河的源头去体验黄河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的波澜壮阔,那种感觉一定比我们看电视或看书籍的很不一样。
你看到上个世纪一个伟大的先驱者,高举着旗帜,乘风破浪,为儿童心理学、精神分析所作出的贡献,再看看如今后代的育儿专家依然效仿她们的理论,这是一种被证实的,真理,被发展的真理,被实践的真理。你接受起来会更容易。
我只说一点,母亲两个字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洗衣做饭,嘘寒问暖,甚至不仅仅是补课复习,风雨接送。母亲这两个字要承担的,责任重之又重。
结婚之前我们是小公主,是女王;结婚后,我们依然是被老公宠爱的妻子,被父母惦记的,小女儿;可一朝分娩,我们做了母亲,我们就不再是孩子,我们更不能把自己当做孩子。换句话说,没有人再把你当孩子。
他嗷嗷待哺,是责任;他问为什么,是责任;他学着你的样子,和说话的表情,这都是你的责任。你就像他的一面镜子,时时映着他。她终会长成你的模样,她有你的婚恋模式,她有你的待世之道。为了她,你要变成更好的自己,并为之付出120%的努力。
4、 行为心理学 《59秒》
此外我还看了怀斯曼的《59秒》,这是一本行为心理学。这本妙趣横生的、既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让我的心理学学习旅程有了一丝乐趣。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和数据,将日常生活中看似不可能的行为用心理学技巧进行巧妙的解答。讲述了生活中我们疑问的诸多方面,并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给出细致而又有效的小贴士。
从如何保持快乐到怎样说服别人,从怎样保持婚姻的新鲜到如何实现创意,从神秘的性格心理学到动机和意志力的训练,可谓包罗万象,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大家可以从提升心理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来阅读这本书并做一下笔记,可能会受益匪浅。
5、 《性格的力量》
目前我正在读的一本书叫做《性格的力量》,我正在简书上做阅读分享和读书笔记。这是一位美国资深编辑和记者所著的书,视角的不同,人脉的广泛,实验数据的深入和持续性,让我对这本书刮目相看。
它的内容不仅涉及婴幼儿,还主要谈了青少年性格的发展,因为青春期是人性格最终稳定下来的时期,且基本不可逆转,因此这本书聚焦的青春期性格发展,是值得我们提前去了解的。也从侧面说明了0到6岁、6到12岁这个期间我们有大段的时间和机会去帮助孩子形成正面品格。
通过各种旷日持久的著名实验和长久跟踪,这本书分析并指出了儿童成功所具备的几种品质,如专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这些超越了种族,、民族和国家的、作为单独的人、不以道德价值衡量为标准的性格是儿童通往成功的桥梁。我们要通过阅读帮助孩子建立起,这样的性格。
心理学家说,“我们如果只是一味的喊口号,‘我们要做一个好人’,孩子往往并不能,懂得其中的含义。”而有良好自控力和责任感的人,他一生都在不刻意地做好事。这就是我们所追寻的。
结语
书继续读,儿继续育,幼儿园的生活,按部就班。女儿现在正在体验她迟来的分离焦虑期,而我知道这是正常的。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它让你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希望读书沙龙可以一如既往成为我们交流育儿经验和读书经验的平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