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爱情就是永恒的主题。而无论人们是否愿意,爱情最终的归宿仍是走向婚姻,锻造成超越血缘的亲情,由情感上的依恋升华为生命中的契合。因此,婚姻对于人们的重要性总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人对婚姻一向十分重视,还因此制定了严格的关于成婚的年龄、成婚的时间、成婚的仪式、新妇的姿态等多方面的规定,还有诸如“三书六礼”、三朝回门等缺一不可的程序,事无巨细,只为了使婚礼完满举行,使婚姻有好的“开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仪式多半已被新式婚俗取代。现代人结婚虽不再如此繁琐,但也有男方向女方赠送彩礼,正式结婚前举行订婚仪式,婚礼当天新郎前往新娘家接亲等传统习俗被保留了下来。
然而受到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也有很多人对婚姻抱着草率的态度,这与仪式的“删繁就简”无关,而是心态上不再视其为庄严神圣之事,这也导致现代人的婚姻生活却并不总是尽如人意。当物质条件和知识水平都在不断提高,我们的离婚率却越来越高,甚至盛出现“闪婚闪离”,而为了利益“假离婚”、“假结婚”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婚姻,似乎成为了人生的调味品或者达到目的的工具。但这不该成为我们诟病婚姻制度的理由,而应该使我们反省如何在婚姻中保留爱情的温度,也坚持责任的厚度。
这首先要求走入婚姻的男女双方能够在“三观”、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爱好习惯等方面能达成一致,这是婚姻幸福的重要基础。正如“相敬如宾”的主人公郤缺夫妇,“举案齐眉”所说的梁鸿夫妇,惺惺相惜的司马相如卓文君夫妇,情比金坚的赵孟頫管道升夫妇,至死不渝的李清照赵明诚夫妇等,他们的结合都是以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为基础的。也正是由于心灵上的和谐,他们才能突破古人在择偶标准上所谓“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局限,在禁锢森严的社会规范下找到自己的意中人,过上美满和乐的婚姻生活。
其次,夫妻双方要能够互相欣赏。因为以“互相欣赏”为基础的婚姻,往往会多一分理解和宽容,两个人也能更平等的进行沟通,当生活中出现问题,也更有动力去齐力解决。
《诗经·绸缪》中所描绘两情相悦之时,男女双方总是有“见此良人”、“见此粲者”的惊艳之感,但是随着生活的展开,时间的推移,初见时的激动也会慢慢退去,化作生活中菜米油盐的矛盾,而此时若是都能想到对方的好处,则会将心比心,减少许多摩擦。这是无数前辈们的经验所教导我们的。
而对于理想婚姻的向往,古人在文章中也有诸多描述。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一诗就通过一段妻子劝诫丈夫早起打猎的对话,描绘夫妻二人通过共同为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的画面。丈夫出外打猎,妻子为丈夫烹煮食物,闲暇时弹奏琴瑟,欣赏音乐,过着一种恬淡宁静,充实和乐的生活,就这样一直到老去。正是我们所期盼的“琴瑟之好”、“与子偕老”的生活。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表达对亡妻的思念时说:“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即是其中著名一段。词中“赌书泼茶”化用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曾在《金石录后序》写其与赵明诚平日以猜书所在为乐,赢者方能饮茶,其恩爱喜悦溢于言表。
古人所描绘的美好婚姻生活的图景,不也正是我们现在所期待的:让婚姻的小船在爱的涟漪中缓缓前行,直到生命尽头。正如欧阳修所说“古今人情一也”,婚姻于人们是神圣的,这一点从未改变。
无论现在的你是否找到心爱的人,是否处在婚姻中,愿每个人都能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爱情,有“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婚姻。
文章转自:腾讯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