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5:40接到教研通知,我和其他两位同组的姐妹要准备一堂课,进行同课异构,课题是《一棵小桃树》,这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一篇自读课文,并且是新课文,我们谁都没有教过,挑战不小,压力倍增。要求今天上午12点前上交教学设计和配套的PPT,并且安排我们三人今天下午进行赛课。
备课过程是煎熬的,手头上有的资料是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师用书,通读教材读了不下20遍,每一句都不肯放过,仔细研读,注意旁批结合阅读提示,每一次都有新的想法。想起去年九月参加的国培班,有一位一线教师专门讲解过自读课的上法,初中语文教科书里自读课文一共50篇,要注意和精读课的区别,精读课注重教方法,自读课文在于用方法。学以致用让学生拥有独特的阅读感受,翻出大师的讲课课件,仔细翻找,终于找到关于这一课的内容,讲师例举了肖培东老师的课例。
肖特的课总是那么收放自如,先从学生谈整体的阅读感受开始,然后对文章的旁批入手,然后用一个字形容小桃树,每每看他的课堂实录都感觉收放自如,能放的开更能收的住,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更能品读语言,真正的是老老实实教语文。
去年9月有幸聆听肖特的一节诗歌写作课,又听了他的一场讲座,对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真语文,可能我们过度追求花样的同时却忽略了语文课的本真,踏实研读文本,吃透教材,从掌握基础字词,品读词语,标点,句子入手,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很欣赏他对学生的评价语,课堂上师生对话也比较民主平等,孩子们也想说敢说,我们常常说一课要有一得,不管是提升了孩子哪方面的文学素养,这不也是为师者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