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教师既要有高超的授课艺术,又要有说课、评课能力,今天再次阅读了杨修宝对王林波执教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的点评,为杨老师深厚的文学底蕴点赞!
引文中这样写到:《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儿童诗结构相似,语言优美;音韵流畅,朗朗上口;娓娓诉说,款款深情。王林波老师精准把握文本特点,彰显文体意识,巧妙运用策略,引导学生读懂诗意,感受诗韵,走进诗境,浸润诗情。这一段里,既对这篇课文的文本特点进行概述,又对,王老师这一节课做了精彩点评。其中“结构相似,语言优美;音韵流畅,朗朗上口;娓娓道诉说,款款深情”“读懂诗意,感受诗韵,走进诗境,浸润诗情”四字词语,形成排比,彰显了杨老师深厚的语言功底。
杨老师的评价分为四大块:一、随文识写懂诗意。二、对比理解读诗韵。三、想象画面入诗情。四、补白仿写悟诗情。这四句话是对王老师这节课教学环节的高度凝练,前四个字是王老师的教学方法,后三个字是学生达到的目标。
一、随文识写懂诗意。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不可割裂。随文识写是最佳策略,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识写中理解文本内容。王老师在本节课中,把识字教学与理解诗意巧妙融合,相得益彰。
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随文识字是最佳策略。因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字词只有在句子里才能“活”起来,才有生命。以前只在阅读课文中,见到过随文识字教学方法,在古诗教学中第一次见到这样“大规模”的随文识字。
二、对比理解读诗韵。
诗韵即诗歌的韵律与情韵,是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要营造恰当的诗意氛围,引导学生诵读诗歌韵律,体验诗歌情感,但不可生硬,不可谓“识韵”而灌输,为“韵律”而硬教。课上王林波老师由词语教学入手,循序渐进引导发现,帮助学生体会诗韵。先引导学生,用近义词理解“足迹、哪里、荆棘、汗滴、寻觅”这组词,而后进行诗词替换,对比朗读,对照理解,发现押韵。在自由朗读,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情韵。王老师的教学自然随顺,大巧不工,诗韵在文体意识中彰显。这里的评价语言“自然随顺”与我比较新鲜,但也听说过,而“大巧不工”用得非常精妙,正是王老师一课的精妙之处。
三、想象画面入诗境。
朗读是感受诗歌特点,体会诗歌情感的主要方式,是诗歌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诗歌“活”在朗读之中,想象在朗读中发生,画面在朗读中生成。王老师紧紧把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读句子,想象画面”,抓住这首“问答”诗的特点,设计了发现问答、合作分节对读,发现反复、强调变化重读,体会动词,带着动作体验读,理解词语呈现画面想象读的环节。
一节课,学生就一次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熟读成诵,进入诗境,体会诗情,濡染心性。
四、补白仿写悟诗情。
陈先云老师在统编教材培训时讲到:“革命题材类的课文,情节生动感人,人物形象鲜明,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困难并不大,关键还是要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能在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方面都有所得。”
评课要有理论支撑,这样高屋建瓴的理论要记住,就是记不牢,也要知道出处。只有理论建设得够扎实了,够深厚了,评课的能力才能提升,才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