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对不同学派仁、义的不同理解
孔子认为关于人的德性,强调仁和义,特别是人。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在非道德上做了应该做的事就不是义的行为,就是为“利”。孔子认为”仁“即是爱人。真正爱人的人,他认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孔子认为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而推己及人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另一方面是推己及人否定方面,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后来把忠恕之道叫做“絜矩之道”。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须履行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为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絜矩”,随时可以用它。是为实行仁的方法。
墨子也长讲仁、义,常讲仁人、义人、墨子的仁、义指兼爱,仁人、义人就是实行兼爱的人。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墨子出于游侠,嘉爱是游侠职业道德的逻辑的延伸。这种道德就是“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墨子认为坚持兼爱的人命名为“兼士”,坚持爱有差别的人称为“别士”。他认为别士为朋友做的事少,兼士则不然,能够为朋友做到他能所做的一切。墨子证明兼爱最可取的主要标准是“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同时也是墨子判定一切价值的标准。
墨子仁人的任务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他就应当以兼爱作为他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人的行动标准,这叫做以“兼”为“正”。“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宰乎。而有道肄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长其身。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这是墨子的理想世界,只能通过兼爱而创造出来。
墨子告诉人们道理爱别人就是以终个人保险或投资,他会得到偿还的。可绝大多数人看不出这种产期投资的价值。也还有实例说明这样的投资根本得不到偿还。为了诱导人们实行兼爱。墨子除了讲道理之外,又引进了许多宗教的、政治的制裁。诱导人们相信:实行兼爱则受赏,不实行兼爱则受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