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之 阴阳离合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名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感受】
天地、日月分一阴一阳,时间上阴阳变化一周期就有360日左右为一岁,人也有了岁数这个标尺,与天地日月往来一致。可是身体在中医学里却分为三阴三阳,和天地不太一致。
岐伯则说明阴阳之分若要细数,数不胜数。不过天的覆盖,地的承载的基础,才有了万物生长,万物都在地面生长,没长出地面的为阴中之阴,长在地面上的为阴中之阳。
以大地为主,首先要扎根在地上,有土地才能生长万物,然后万物生长的情况就要看天气的情况。
所以万物有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阴阳之规律,失常就出现了天地之气四方不通。
人身体也随之有人的阴阳变化的规律。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感受】
先粗浅介绍三阴三阳在人体的方位,首先阴在内、阳在外与上段“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相呼应。
所以把人体看作一个天地,从里到外就是从地延申到天,那描述阳的方位就从内而外描述以阴为出发点。
太阳:人为中心为准,前面命名广明,后面命名太冲。“太冲之地“就是身后半面靠近人中心的区域,为少阴,“少阴之上”也就是少阴之外,为太阳。太阳经下起于至阴穴,上结于命门(也就是眼睛),阴中之阳,前文所说“则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阳”以人为天地,太阳为阴中之阳。
阳明:中间之前是广明,广明之内称太阴,太阴的前面就是阳明了,阳明下起于厉兑穴。阳明与太阳一样,也是出地者,也称为阴中之阳。
少阳:厥阴之上(外),根起于窍阴穴。厥阴位置后面讲三阴会说明。为阴中之少阳。
三阳离合:三阳作用,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者相互维系不得分离,三阳经聚合而为外,而勿至过浮,为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中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 雩重(chong) 雩重(chong),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感受】
三阴的方位,再次说明阴在内,阳在外,中为阴。
太阴:前文讲过“广明之下,名曰太阴”,且冲脉在太阴之后,太阴经起于隐白穴,阴中之阴。
少阴:太阴之后为少阴,也就是太冲之地,少阴根起于涌泉穴,阴中之少阴。
厥阴:少阴之前,太阴之后,就是身侧内,根起于大敦穴。此
阴极之经,故阴之绝阳,又阴之绝阴。
三阴离合:三阴作用,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者不得相失,若过于沉,则为病。但宜沉搏有神,各得其阴脉中和之体,名曰一阴。
阴阳之气,循行人身周身,周而复始。形以气而成,气以形而聚,故气运于里,形立于表,交相为用,为阴阳相表里、离合相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