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习惯长时间看一本书,所以这本是我今天看的第3本书,也是以前看过的一本书,是新疆作家李娟写的:《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这是一本散文集,我看的三篇是作者给自己的书作的序,大概只有6页,我大概看了20分钟。
序本来就是一本书最精华的部分,信息量非常大,所以看的时候也感觉满脑子概念再也塞不下别的东西,很多的想法也都像是出自我的脑袋。
我自己第1本书的序,本质上的精神力量也来自于她写的第1本书的序言。大意是:自己虽然羞愧于以前的自己,但是自己现在的所有,都是因为那个时候赤手空拳结起来的茧,现在才从茧里飞出来。
读起来有一种感动的力量,说起来确实是赤手空拳。一步步的,一个字一个字的,把自己的思想一遍一遍地洗涤,一遍一遍地挖掘,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一句一句地修改。
虽然说,写完以后两手一松,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心里也是非常忐忑的。会不控制地不停去看阅读量,去看留言。
虽然说,阅读量不算什么,但是,它确实也代表了读者对你的需要。所以,它又代表了什么。
一方面,内心里觉得别人说什么跟我没有关系,我只要去写;另一方面,如果大家给你鼓励,这来自于读者的无形的精神力量,你自己是无法仿造出来的,会扎扎实实地成为你精神动力的一部分。
所以说,当今天齐齐老师跟我讲,要不断地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得瑟自己,我感到羞愧的同时,也觉得如果能赢得大家的支持,肯定会感到由衷的喜欢。
毕竟你得不到反馈,你的世界会变得像一个看不到底的黑暗深井;而你得到2个点击量和得到2000个点击量,感受到的精神力量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是把你拉向黑暗的深井,一个是在黑暗中让你看到星光闪耀。
这本书新版、原版和再版的序放在一起,其实可以看到三个不同时期的李娟,所产生的不同的思想历程:从孤军奋战,到初战网络,到在文坛站稳脚跟。
我看过她这个三个时期的所有作品。其实我更喜欢她的《九篇雪》。不是因为那个时候她的文笔好,而是因为我现在还处在,那个赤手空拳的时期,会有更多的共鸣。
首版主要讲网络给她的力量,让她不再在那么孤独的环境下,没有得到回应的环境下孤独的创作,让自己的创作越来越走向低潮,越来越黑暗。
而网络让她的体验更加宽阔、坦诚。让她的写作更加自然和舒适。文字成为她证明自己存在过的工具,文字成为撬动她生活起点的支点。
确实,我感觉这本书,相比于她的阿勒泰系列,随意的成分比较多,我还是更喜欢阿勒泰系列。但那就是她,更真实的她,当时的她。
如果我以后也会出版书籍,对于我以前的文章,我也不会做任何更改,即便文字粗糙或者幼稚。因为那是当时真实心境的写照。
写作不是给心灵化妆,是心灵的真实写照,无需为真实的自己感到羞愧。
再版对两种评价的回应,一种是赞美,一种是批评。
对于批评之声,李娟说可能那些文字比较随意,但是它更加真实,她被真实的情感所支配,她感到黑暗的时候就直接推开窗子,投入阳光和星光,她现在仍然依赖的这种直接的释放,她仍然享受这种写作,也仍然有人需要这种释放。
新版的序,主要谈了创作的瓶颈和创作的生命她主要是阐述了下面的观点:一个人的写作,不应该是对作者感情和记忆的逐渐掏空,而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资生和依傍,是种子成长为大树的过程,而不是砍倒大树打制家具的过程。写出的是自由生命。'我曾经拉着他们,缓慢前行,后来又努力的追赶着,追逐着他们奔跑。文学永远是一场意外'。
嗯,对于这场意外,让她这些文字越走越远,十年来她们越走越远,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领而去,还有一些网友朗诵了她们,而自己是多年前,也有朗诵声孤独的响彻胸腔,仿佛撒下的种子长成了森林,又仿佛之前走了多年的夜路,直到此时一切照旧,却已星光大作。
最后一段话写的我好感动。走了很多年夜路,虽然还是一片黑暗,但是,已经星光大作。虽然有的时候只能在胸中孤独的朗诵,但是这些播下的种子,会在多年以后,变成齐声的诵读。
我也只是写了一个半月的文字,第一个月写了3万字,第2个月的文字估计也只有3万字左右。但是写作的辛苦,写作的绞尽脑汁,写作的各种瓶颈,似乎都有所感觉。
同时也感觉出一种力量,一种种子的力量,一种在黑暗中前行的力量。我也希望,自己在黑暗中,能够循着星光而去。在黑暗的道路上,在黑暗的深井中,哪怕是仰望天空,哪怕是能看到一片星空,也是最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