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接地气的方式沟通交往
任何沟通方式都要符合具体的文化情境。沟通方式不接地气,就很难融入村庄社会,不能建立和维护社会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因此必须采用合适的话语。不能满嘴理论,不能唱高调,要接地气,善于倾听。
(2)建立熟悉和信仰关系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遇到的是一个熟人社会环境。在这种社会里,人们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充满了各种各样带有个人性的关系,人们之间比较重情感。在这种社会里,信任存在于熟人之间。人们不太信任陌生人。要在农村社区顺利开展工作,与村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包括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3)融入社区,构建人情关系
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必须注意和乡村社会建立良好关系。因为中国农村的熟人社会性质,村民之间的交往以熟人身份而建立认同关系。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熟人社会的性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于外来的陌生人,采取较强的警惕性,心理上也容易形成隔阂。这需要引起社会工作者的高度警惕,防止因为盲目闯入而带来阻碍。而一旦与外来者建立起熟人关系,让大家当作自己人,这样的融入就会顺利多了,更容易形成敞开心扉的交流,更大程度配合工作,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作为外来者,如何和村民建立信任关系,对每个社会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4)伦理原则的本土化
传统乡土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社会,私人关系是不相同的,而是每种私人关系都依远近亲疏而有一套道德标准。乡土社会的道德,先要看对方和自己的关系亲疏而加以伸缩。在乡土社会中进行助人活动,需要尊重传统,从案主最亲近的人寻找资源来解决问题。社会工作源于西方,西方讲求平等主义,这在中国尤其是传统乡土社会,有时会行不通。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将相关伦理原则本土化。综合来看,我们必须积极探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本土理念和方法的互动和融合,尽可能超越西方中心或东方中心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寻找可能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