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全心全意投入所做的事情时,就能感受到那种快乐。这是作者所倡导的方式,也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幸福是完善的和自足的,是所有活动的目的”。
英国有一句谚语“快乐如猪嬉泥浆”。猪喜欢在泥浆里打滚,海豚喜欢在水中嬉戏,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与现代的达尔文主义的观念相悖,对于达尔文主义者来说,猪在泥浆中打滚,海豚在水中嬉戏是具有生存价值,或者为了保护个体,或者为了繁殖后代。这样解释可能并不无道理,但是我怀疑,如果你问那头猪,你为什么要在泥浆打滚,也许它会回答,它就是为了嬉戏,但嬉戏并不是为了生存。
下面看看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来证明只追求活动以外的东西(最常见的就是金钱),而不专注活动自身是如何影响我们对活动本身的态度的。实验者要求一群小本身喜爱画画的小朋友们画画,对其中一部分进行颁发小玩具,证书的奖励,而且这些安排是被提前告知了的;对另一部分小朋友无任何奖励。一段时间后,发现接受奖励的那一部分小朋友对画画的兴趣减少,而且画的质量也出现下降,而未接受奖励的那部分小朋友还是喜欢画画而且画画水平还在不断提高。实验中的假设就是,孩子们逐渐将自己的兴趣转移到了外部的奖励,在此之前,孩子们热爱的就是画画本身,之后,这种转移导致了他们对画画兴趣的减少,外部的奖励会影响人们对自身动机的诠释,而这种诠释会自己变为现实。当人们把兴趣爱好变成事业之后,常常再也不能从中找到乐趣,这种现象也是同样的道理。
还有类似的一个例子,一位女士很苦恼一群小孩子总是喜欢在自家门前玩耍,大闹,打扰到她的正常休息,而自己又不好赶走那群小孩子。于是想到一个办法,给每天来玩耍的小孩们发糖吃,并告诉他们,感谢他们来这玩耍,他们的来访让自己很开心。这样发糖了一段时间,突然从一天开始再也不发糖了,于是孩子们受不了,再也不来了,并说道,再也不为她玩耍了。女士巧妙的用糖转移了孩子们玩耍的动机,最初,孩子们只是本能的玩,得到她的糖之后然孩子们就逐渐的为她(为糖)而玩。
这种推理就告诉我们,当我们为了赚钱而进行某些活动时,不能获得全心投入是的那种快乐和满足感,因为尽管钱是个好东西,但钱不具备内在价值。为了钱而工作时,我们对工作的专注就会转移到对未来的预期上了,即不在关心做什么,所以就开始心不在焉,使活动本身成为一种负担。也许这有些绝对,的确也有人享受工作,你可以赚到钱,当钱所买到的东西绝不是工作的核心。
这也让我想到了,日本的大师级的工匠们,几乎都是一辈子坚守自己的一门技艺,一家店铺。从刚开始的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播。几乎没有听说过哪位大师去把店铺开个连锁加盟店,去融资,去上市。要知道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赚取是很简单的,他们宁愿一天就做一个固定量的活,但绝对保证高质量,就挣那么多的钱就足够了。他们都表示,外物的追求的是无止境的,会偏离自己的初心。每天的工作就让他们乐在其中了,已经无心他物了。
回归行为的本身,并且专注才是我们迎接美好生活的方式。求仁得仁,多么质朴的道理。如果我们关注的是活动本身为我们带来的满足和快乐,我们就会获得这份工作的快乐;如果我们在意的就是钱,诚然也能赚到钱,然后用赚的钱再去购买和消费来获得满足感,就像华尔街的经理人,拼命挣到足够多的钱,然后辞职去度假或者户外爬山,远足来享受人生。这就回到了富商和渔夫的故事,富商的理想的是赚够足够多的钱,然后每天在海边过着沙滩,海浪,仙人掌的生活。富商问渔夫你的理想是什么,渔夫说和他的理想一样,也是惬意的生活在海边,富商就催促的说道,“那你还不快去赚钱,还在这里闲逛”,渔夫答到“我现在就做到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