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维总是带着惯性。习惯保持某种特定的思考方式,习惯站在某种特定的角度认识和评价现象世界,习惯固守在某个自以为安全的角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如果不是各类显示屏上的数字提示,你可能无从察觉时间的变迁流逝。
2019年就这样静悄悄地来了,轻若飞絮拂过时空水面,把2018送进了历史范畴,连带着的还有过去300多个日夜里发生过的事件。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行为都在此记录,碰撞,联系,交织,叠加,最后便构成了人类在这个时空区间里的文明轨迹。
历史的神奇之处在于,发生时微不足道,回首时却惊心动魄。
就好像那只神秘而令人生畏的黑天鹅到来之前,大地上总是尽可能的欢声笑语,亲切有爱,歌舞升平,循规蹈矩。而从天而降的一场大水,却会涤荡一切污垢,洗刷出最生动的真相。
按照文学的一般创作规律,高潮最好留在故事的结尾。前面的人物背景情节事件,纵使精彩,终不过是承起前的铺垫,总会有一个分量最重影响最大的结果出现作为故事的完结,然后戛然收笔,意犹未尽,把悬念留在下一个篇章。
而在那个结局出现之前,故事中的人是看不到自己的命运归宿的,正如那些生活在时代进程中的人们无法看清未来一样。
人们习惯、也是擅长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总结经验,品头论足,试图把整个人类社会都纳入到理性分析的框架上来,因果律成了解释变化一劳永逸的工具。现代信息的便捷化低成本化不幸成为压死严肃思考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如搭上后知后觉的事后快车,既免去了思考的拖累,又提升了判断的准确性,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过去的一年似乎是个例外。很多变量在一夜间涌现,世界池子的变化熵值突然以指数层级增加,而且以后的增加速度仍是未知状态。在确定与不确定的舞蹈中后者渐有后来居上趋势,似乎掌握了双方交锋的主导节奏。很多人关注的重点已经不仅是平衡与失衡的问题,甚至延伸到原系统能否继续保持物质存在的深层次怀疑上来,问题是如果这个怀疑前提成立,那么破局立新的支点在哪里,新旧系统接替的时间坐标在哪里,其结果最终又将会把世界引向何处?
即使是最不敏感的人,大概也多少会在空气中嗅到几丝山雨欲来的辛辣气息,即便没有,至少也听过看过夹杂着这种辛辣气味的信息,偶尔成为生活的一味调剂,毕竟风雨距离普通人终究遥远,难成气候。
在掀开那扇最终大幕之前,没有人知道隐藏在幕布之后的真实面目,可是幕布一旦收起,再无遮蔽可能。那时,寻常众生便会暴露其中,不进亦不能退,唯有屏气凝神,静待结局。
世间万象,乱中有序,序中有乱,大乱之中,必有曙光。
在此期间,或沦困兽,或达星辰,二者何择,许在今朝。
此番,便是我们不可懈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