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次观赏brokeback mou.,也是繁忙中看了BM的影评,忽然想起杰克恩尼斯两张洁净年少的脸,很想流泪的感觉。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崩溃,而是郁郁而终。
每个人都有活着的理由吧,为了每个人心中的那座断背山,不得已的忙碌着拼搏着。根本无暇数落自己归途的脚步,只是仰望星辰,不想自己就这样输了,所以即使想说累了,也硬生生的吞进肚子里。不能输,不能妥协。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电影中的恩尼斯,含蓄克制现实主义,因此当很多人看见俗世的评论着断背山为“西部牛仔同性恋电影”时,他们不耻于李安导演的那句断言: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断背,不是同性之恋,而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放逐和回归。当两个男主角在一种隐蔽中汇合,这种爱情在彼此的心中得以温暖,杰克屡次提出厮守终身的愿望,难道我们真的单纯理解为肉体和欲望的满足么。联想当时将同性恋视为罪行的环境,不难看出,存在于两人之间的感情,不再属于三维情感中的类别,它是一种精神的取向,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相依为命。
只是这种冒险本身就是注定失败的,因为两颗即使贴近的心却无法一样获得勇气,电影梗概可以寥寥数笔写完断背山的全部,尤其是对于杰克的死更是含糊概括。而我个人认为,直到杰克“意外死亡”才进入了影片的高潮,因为所有的真相似乎可以在杰克生前隐瞒:恩尼斯认为自己也喜欢女人,并不在乎杰克;两人的社会困境其实只是源于恩尼斯少年时回忆的营造;对丈夫看似一无所知的妻子以及杰克那个好像只是满足个人欲望厮守终生的提议。这次李安导演“精心策划”的意外不但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猜想,也将主人公的生活引入了截然不同的世界,他不在生活在生活所累的谎言中,而我们终于也恍然大悟,原来同性之爱竟至如此,只是故人已逝,留下的只有怆然。
很想重温BM里的那段OST——wings,改写自最后的主旋律No one’s ganna love u
like me。心不觉一震,毫无复杂情绪的干扰,只是单纯的被感动了。
看影评的时候,人们疯狂的讨论结局恩尼斯说:“Jack , I
swear”的含义,我想这不但是对爱情的宣誓“Jack , I swear I love you ”,也是对于终结妥协的呐喊,我发誓不再过从前妥协的人生。杰克是这场爱情的牺牲品,他的死唤醒了恩尼斯始终矛盾妥协的生命,只是这个代价过于巨大,留给恩尼斯的只有在断背山上空那满眼的寂寞星辰和枕边已经凉掉的泪。
当青年男女走在一起,总有身旁人问起你究竟喜欢他\她什么呢,许多人都回答那句老话: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原著中的杰克从不缺少娱乐对象,而恩尼斯离婚后也同酒吧里的姑娘交往。看似再正常不过的两个人为什么非要对方不可呢。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想到的忽然只有这句话。非这个人不行,有多少人真正顺应了内心的想法。大多数都与周围妥协了,背离了初衷,将就着也挺好,生活了半辈子发现自己枕边睡着的不是因为爱情却是因为爱怜的人。因为一个人太寂寞,所以有了将就的婚姻,不是不能,只是不够完满罢了。可是每次熟悉的旋律响起,脑海中总是浮现彼时彼刻的情景,熟悉的感觉一点点闪回,最后仅能在生命的尽头长叹一口气想起那张遗憾的脸。为什么非要对方不可,就算杰克和恩尼斯自己也为这句话生气。二十年前断背山中的一切,都在两人心中刻下了无可替代的依恋,如杰克对恩尼斯说的,我就是戒不掉你,你对我太重要了。没有那次上山,他们的人生将截然不同。如果那年夏天一同上山换成了别人,我猜想他们的人生是否还会如此。可惜世间终究没有时光机和忘情水,盼望时间冲淡一切也只是徒劳,庆幸的是紧握的双手从未怀疑放开,为了重温旧情,不知疲惫的相聚。印象最深的还是断背山“初次”四年后两人那次相聚,穿插在两人最后一次出游的结尾,桀骜的杰克安静的站在营火旁,在他少有的安静中,仿佛以站姿入睡,带有低沉失神之感,火焰抛出微红的炭块,恩尼斯从他身后走近,右臂包裹住捷克的胸膛,左手穿过杰克的左臂,以一种安全温和的姿势环抱着他。恩尼斯的呼吸缓和寂静,仿若舒缓的推动着此时营火上空的星辰破浪前行。他的头深深埋进了杰克的外衣,好像盼望着能嗅够他身上的味道以便在日后的分离中细细的品尝。杰克则缓和了自己的心跳,一瞬间,微微的心跳仿佛低震的电流在两人心中穿越。两个人站立良久,断背山一角中两具肉体的阴影仿佛结合成为一块坚硬的岩石。这个睡意深沉的拥抱,在原著中被杰克的记忆中凝结固化,成为两人分隔两地、刻苦难捱生活中唯一毫无造作、迷醉入魔、至福充盈的时刻。这段往事百毒不侵,不管是恩尼斯是否因为恐惧承认自己爱上的是杰克才选择背对着拥抱,这个意义非凡的拥抱颠覆了冰冷的离别,为原本散文般的电影增添了温情的一笔。
正像一位影评员如此写道:在大自然的困境中,爱情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飞翔,而它的意义就在这断背山中。爱情显然不只是肉体上的相依,更包含了命运上的相守。
最后,谢谢李安导演,谢谢原著,谢谢所有为断背山努力付出过的人们,这是一个好故事,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理解它,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