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觉得没有自在天,生活一定是空洞,荒凉,绝望,喘不过气的。但是当我理解空洞来源于需求和内心的断层,我感觉到,或许除了自在天,这个世界不是完全空白的,还有其他空间
空虚感可能源于你暂时找不到未来的方向和目标,或是感到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情缺乏意义感,或者你感到自己跟这个世界之间好像隔着一堵墙,让你很难体验到真实的情绪和感受,常常感觉内心“空空的”。
这种空虚感很难描述,或许也让你觉得自己很难被人理解。心理学家Steven T. Levy(1984)认为,空虚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精神状态,而是一种动态平衡,是人们各种内在精神内容冲突下的结果。当我们理解了我们内在的冲突,就能更好地应对这种空虚感。
在下面的报告中,我们将空虚感拆解成目标缺失、意义虚无、情感匮乏三个维度,我们将分别从三个维度描述你可能会有的感受和需要关注的课题,希望可以帮助你更多地了解自己,同时我们也为你提供了专属的成长指南。
你的空虚结构地图
目标缺失: 较高
你在目标缺失这一维度得分较高。
【核心体验:或许你感到一直以来都在按照别人的意愿生活,而没有自己的目标。或许你一直在尝试寻找,但还没有找到内心的方向,或是你其实也不知道往什么方向走更好。追逐一个难以确定和预测的未来,让你感到深深的疲惫。没有关系,迷茫是每个人在探索世界时都会经历的时期,你只是恰巧处在缺少方向的位置。请给多自己一些成长的时间~】
【核心课题:向内探索,找到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未来的方向不在于别人要求你做什么,也不在于你要满足外界的期待,而是需要你真正了解你的内心,找到那个让你心甘情愿、踏实前往的方向】
意义虚无: 较高
你在意义虚无这一维度得分较高。
【核心体验:你可能尝试过寻找有意义的事情,它们也许能带给你短暂的安慰,却很难让你对什么产生真正深沉的热爱和信念,或者你可能常常感到自己很难对这个世界产生什么影响。即便很忙碌,但总觉得这不是你想要的。也许在他人眼中,你有不少成就,但是你内在常常怀疑目前在做的事是否能带来意义】
【核心课题:探寻人生的意义是永恒的课题。意义感对当下的你来说,是值得反复思索的命题。我们会在成长指南部分跟你更多地聊聊意义感这件事,包括我们为什么会感到无意义,我们如何对抗无意义?等等】
情感匮乏: 较高
你在情感匮乏这一维度得分较高。
【核心体验:你可能常常感觉到身体内是“空”的,即便身处“热闹”的环境,你也体验不到情感层面的滋养。或许你也很希望变得情绪饱满,体验到快乐和充实,或许你也努力尝试过,但似乎总是感觉与外界隔着一堵墙,常常感到孤独、疏离、空洞、断裂。忙碌时,你短暂地被“填满”了,但这似乎只能在表面维持你正常的运转,“空”仍然是你核心的体验】
【核心课题:与真实的自己建立联结。形成“空”的体验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总是以“错位”的方式被回应,因而我们真实的一面总是被忽视的、不被接纳的,所以我们渐渐学会以戴着“假面具”的方式与外界互动,由于内心真实的一面长期被隐藏、压制,几乎没有被好好照顾和满足过,所以会产生“空”、“麻木”的体验。对于你来说,很重要的课题就是与内心真实的需求、想法、欲望建立联结,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值得为之努力。
1、迷茫是人生的必经阶段
最容易因没有目标而迷茫的人群,是18-25岁的年轻人,这一群人逐渐被定义为一个新的年龄阶段: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在青春期与成年期之间,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开始意识到不得不依靠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去面对人生的诸多变化。
感到迷茫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的形成,或者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即个体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喜好和经历等方面进行组织,纳入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中,是人们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选择的基础。当一个人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也就会对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
相反,当一个人没有形成“自我认同”,那么他/她将会常常面临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因为其对自身缺乏清晰的认识,所以在作出选择和决定时会较为盲目,同时,其对自己的评价也常常跟随外界的评判标准而波动,容易产生迷茫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迷茫感”是一种信号,提示着我们需要持续向内探索,逐渐建立对自身稳定而清晰的认知。
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了自我认同的探索。更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仅有20%的人在18岁时就形成了自我认同,而70%的人要在24岁以后才会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自我认知。
所以,请多多向内探索吧。你对自己了解得越清楚,就越容易看清前面的路。
2、给自己探索的时间
拥有「迷茫阶段」不是一件坏事。
探索的过程也是足够有意义的,所以,请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碰壁、允许不确定感的存在。随着你逐步确认自己的感受、喜好、行为模式等等方面,你对未来的规划也会越来越清晰,加油。
二、探寻生命的意义
你在无意义感维度得分较高,希望下面的建议能帮到你:
1、人们为何会感到意义虚无?
研究曾经发现超过50%的美国学生感到生命缺乏意义感,针对中国学生的一些调查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
那么,人们为何会感到缺乏意义感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从发展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的角度尝试给出分析,希望能辅助你思考:
缺乏意义感的症状很像抑郁症,同样是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和典型的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从形成原因来讲,抑郁症更聚焦于未完成的“哀悼”、将“攻击性”指向自身等等。而意义虚无更聚焦于“断裂感”,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因而也难以真正从外部吸收“精神食粮”,从而感到“匮乏”、“空”、“饥渴”。
而这种“断裂感”是如何形成的呢?
自体心理学认为,我们在儿时需要父母对我们的关注、爱以及正向反馈,这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体验,影响到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影响到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养分去形成较为健康的自体。
如果出于种种原因,养育者无法给孩子欣赏和关爱,难以去理解孩子,与孩子同频。那么孩子便会感到被忽视,内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会尝试各种办法试着与养育者重新建立联结,结果可能总是遭遇失败的,或者发现只有尝试满足养育者的需求时才会得到关注。于是就会形成一种“反转”,即孩子们无力去思考“我”想要什么、“我”喜欢什么,而是对于如何满足他人的需求非常敏感。
可能终其一生,这个孩子都要去扮演一个满足他人需求的角色,通过满足他人来获得认可,从而间接的填补这份空虚感。
那么,当一个人对别人的需求敏感,对自身的需求不敏感时,他/她就已经与内心形成了一种“断裂感”。当他/她与外界进行互动时,由于难以传递出真实的需要和感受,所以很像一具“空壳”在互动,也就逐渐建立了与外界的“断裂感”。
这种“断裂感”越强,一个人就越会以“错位的”、“与真实感受不符”的方式跟外界打交道。从而难以真切的体会到价值感和意义感。
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
2、发现意义的可能途径
开创意义治疗学派的维克托·弗兰克认为有三种发现生命意义的途径:
1、创造:即通过某种类型的活动实现个人的价值,比如:经由个人工作、嗜好、运动、服务、自我的付出或贡献、与他人所建立的关系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2、感受:即通过对世界的接纳和感受,如:欣赏艺术作品、投入大自然怀抱、与人交谈、体验爱的感觉等,有时候我们只是缺少一个打开自己去体验世界的机会。
3、态度:弗兰克认为这是我们最重要的自由,选择个人所持的生活信念或价值观,是人类存在的最高价值所在。
当然,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发现意义的前提是,我们不盲目为了他人或满足他人的需求而行动,要充分考虑内心的感受。
或者,你也可以试着寻求帮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陪我们重建与自我和与世界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存在危机。
三、向内挖掘,找回情绪觉察能力
你在情感匮乏维度得分较高,希望下列内容能帮到你:
1、什么会使我们情感匮乏?
我们对情绪的觉察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情绪表达是否被尊重和重视,是否得到了恰当和及时的反馈。
如果我们的情绪表达总是被忽视,或者以错位的方式被回应。我们便无从学习如何去识别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更无从学习如何向他人表达情感,建立真诚的联结。
心理创伤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感知能力。如果我们曾经失去很重要的人,或遭遇过很严重的应激性事件,可能会感到我们心中的某些东西也一同失去了,比如失去感受的能力,而这可能是我们的心理在面对这种巨大痛苦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所以,你也可以思考目前的情绪感受状态是否源于你遭受过创伤。
2、如何找回情绪觉察能力?
在上面,我们提到,一个人的情绪感知力跟他/她的情绪是否能够得到恰当、及时的反馈有关,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找回情绪感知力也绝不仅仅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这需要我们给自己重新创造情感交流的空间。比如,你可以多参加一些聚会,尝试多跟朋友在情感层面交流,或者参加一些培养情绪感受力的团体活动。
除此之外,正视和努力挖掘你的内心感受也很重要,你可以:
1、尝试冥想。找一段空闲的时间和安静的空间,去专注地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感受,不论感受是什么都不要评判,对于消极的情绪,要允许、接纳。
2、观察和体验情绪。平时闲下来也可以常常内省,问一问,“我现在感受怎么样?”,并说出自己的感觉。甚至可以允许自己情绪失控,并在事后问问自己,这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会有什么后果?这很可怕吗?
3、记录自己的情绪。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记录下来每天的心情,我们的心情会周期性地变化,记录下来能更直观地看到我们的变化。
4、寻求帮助。如果我们的情感匮乏跟创伤有关,在自行探索时需要小心,不要强迫自己硬要面对那些感受,你可以尝试向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的帮助,小心细致地处理创伤可以帮助它更快愈合。
1、迷茫是人生的必经阶段
最容易因没有目标而迷茫的人群,是18-25岁的年轻人,这一群人逐渐被定义为一个新的年龄阶段: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在青春期与成年期之间,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开始意识到不得不依靠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去面对人生的诸多变化。
感到迷茫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的形成,或者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即个体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喜好和经历等方面进行组织,纳入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中,是人们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选择的基础。当一个人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也就会对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
相反,当一个人没有形成“自我认同”,那么他/她将会常常面临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因为其对自身缺乏清晰的认识,所以在作出选择和决定时会较为盲目,同时,其对自己的评价也常常跟随外界的评判标准而波动,容易产生迷茫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迷茫感”是一种信号,提示着我们需要持续向内探索,逐渐建立对自身稳定而清晰的认知。
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了自我认同的探索。更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仅有20%的人在18岁时就形成了自我认同,而70%的人要在24岁以后才会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自我认知。
所以,请多多向内探索吧。你对自己了解得越清楚,就越容易看清前面的路。
2、给自己探索的时间
拥有「迷茫阶段」不是一件坏事。
探索的过程也是足够有意义的,所以,请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碰壁、允许不确定感的存在。随着你逐步确认自己的感受、喜好、行为模式等等方面,你对未来的规划也会越来越清晰,加油。
二、探寻生命的意义
你在无意义感维度得分较高,希望下面的建议能帮到你:
1、人们为何会感到意义虚无?
研究曾经发现超过50%的美国学生感到生命缺乏意义感,针对中国学生的一些调查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
那么,人们为何会感到缺乏意义感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从发展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的角度尝试给出分析,希望能辅助你思考:
缺乏意义感的症状很像抑郁症,同样是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和典型的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从形成原因来讲,抑郁症更聚焦于未完成的“哀悼”、将“攻击性”指向自身等等。而意义虚无更聚焦于“断裂感”,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因而也难以真正从外部吸收“精神食粮”,从而感到“匮乏”、“空”、“饥渴”。
而这种“断裂感”是如何形成的呢?
自体心理学认为,我们在儿时需要父母对我们的关注、爱以及正向反馈,这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体验,影响到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影响到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养分去形成较为健康的自体。
如果出于种种原因,养育者无法给孩子欣赏和关爱,难以去理解孩子,与孩子同频。那么孩子便会感到被忽视,内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会尝试各种办法试着与养育者重新建立联结,结果可能总是遭遇失败的,或者发现只有尝试满足养育者的需求时才会得到关注。于是就会形成一种“反转”,即孩子们无力去思考“我”想要什么、“我”喜欢什么,而是对于如何满足他人的需求非常敏感。
可能终其一生,这个孩子都要去扮演一个满足他人需求的角色,通过满足他人来获得认可,从而间接的填补这份空虚感。
那么,当一个人对别人的需求敏感,对自身的需求不敏感时,他/她就已经与内心形成了一种“断裂感”。当他/她与外界进行互动时,由于难以传递出真实的需要和感受,所以很像一具“空壳”在互动,也就逐渐建立了与外界的“断裂感”。
这种“断裂感”越强,一个人就越会以“错位的”、“与真实感受不符”的方式跟外界打交道。从而难以真切的体会到价值感和意义感。
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
2、发现意义的可能途径
开创意义治疗学派的维克托·弗兰克认为有三种发现生命意义的途径:
1、创造:即通过某种类型的活动实现个人的价值,比如:经由个人工作、嗜好、运动、服务、自我的付出或贡献、与他人所建立的关系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2、感受:即通过对世界的接纳和感受,如:欣赏艺术作品、投入大自然怀抱、与人交谈、体验爱的感觉等,有时候我们只是缺少一个打开自己去体验世界的机会。
3、态度:弗兰克认为这是我们最重要的自由,选择个人所持的生活信念或价值观,是人类存在的最高价值所在。
当然,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发现意义的前提是,我们不盲目为了他人或满足他人的需求而行动,要充分考虑内心的感受。
或者,你也可以试着寻求帮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陪我们重建与自我和与世界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存在危机。
三、向内挖掘,找回情绪觉察能力
你在情感匮乏维度得分较高,希望下列内容能帮到你:
1、什么会使我们情感匮乏?
我们对情绪的觉察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情绪表达是否被尊重和重视,是否得到了恰当和及时的反馈。
如果我们的情绪表达总是被忽视,或者以错位的方式被回应。我们便无从学习如何去识别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更无从学习如何向他人表达情感,建立真诚的联结。
心理创伤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感知能力。如果我们曾经失去很重要的人,或遭遇过很严重的应激性事件,可能会感到我们心中的某些东西也一同失去了,比如失去感受的能力,而这可能是我们的心理在面对这种巨大痛苦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所以,你也可以思考目前的情绪感受状态是否源于你遭受过创伤。
2、如何找回情绪觉察能力?
在上面,我们提到,一个人的情绪感知力跟他/她的情绪是否能够得到恰当、及时的反馈有关,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找回情绪感知力也绝不仅仅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这需要我们给自己重新创造情感交流的空间。比如,你可以多参加一些聚会,尝试多跟朋友在情感层面交流,或者参加一些培养情绪感受力的团体活动。
除此之外,正视和努力挖掘你的内心感受也很重要,你可以:
1、尝试冥想。找一段空闲的时间和安静的空间,去专注地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感受,不论感受是什么都不要评判,对于消极的情绪,要允许、接纳。
2、观察和体验情绪。平时闲下来也可以常常内省,问一问,“我现在感受怎么样?”,并说出自己的感觉。甚至可以允许自己情绪失控,并在事后问问自己,这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会有什么后果?这很可怕吗?
3、记录自己的情绪。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记录下来每天的心情,我们的心情会周期性地变化,记录下来能更直观地看到我们的变化。
4、寻求帮助。如果我们的情感匮乏跟创伤有关,在自行探索时需要小心,不要强迫自己硬要面对那些感受,你可以尝试向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的帮助,小心细致地处理创伤可以帮助它更快愈合。
“没有意义感,空虚”→觉得要保证成功才能有目标→无法有序的计划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