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出一部我最爱的电影。
“人们如何定义生命的价值呢?
芭洛玛,但愿你的未来与你期许的相当。"
再一次重看《刺猬的优雅》,在最后荷妮说这句话时情绪打翻。
这是一部法国电影,改编自妙莉叶·芭贝里的同名小说。光看片名就能大致感知其调性,毫无意外会出现在一些文艺片推荐列表中。更何况,其作者还是一个哲学教授,你可以想象里面的台词会有多么值得玩味。
很简单的故事,而又遍布对生命、死亡、文学与美的思考。它讲孤独,讲优雅,讲自我认同,讲社会阶层。整部片子画面和内容都极具审美艺术,缓缓如流水地进展,然后戛然而止。
54岁的门房——荷妮
巴黎一栋豪华公寓楼里的寡妇门房。她对自己的描述是:
“个子矮小,相貌丑陋,身材肥胖。脚上满是老茧,有时候早上起床,嘴巴还跟长毛象一样臭。我从未上过学,一直都很穷,毫不起眼,微不足道。我一个人住,还有一只肥胖的懒猫。这猫不爽的时候,爪子会尤其的臭。”
不过,若真只是如此的话,片名也就该重起了。
拿小芭洛玛的话来说,荷妮就像是刺猬,浑身竖满尖刺,像一座真正的堡垒。但她和这些表面慵懒的小家伙一样,内心细腻,性喜孤独,优雅的无以复加。
她可以在干完杂务之后,转身给自己冲上一杯茶,一边阅读一边细细咀嚼品尝巧克力。甚至有一个很好的藏身处,里面是一屋子的书。
内心丰富,偏爱托尔斯泰。谈起楼里住的一户人家,脱口而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还把自己的猫咪起名叫列夫。
去小津格朗家做客时,虽然对高级坐便器感到惊奇,甚至不会开浴室的门,但是却听出洗手间放的音乐是莫扎特。
虽然吃乌冬面还弄脏自己借的礼服,但却能一眼看出墙上挂的画是京都的山脉,念出《宗方姐妹》里的电影台词。
荷妮是个骄傲又自卑的人呐。
一方面,她对周围不会感知精神生活深奥层面的虚伪的上流人士冷眼相看,极尽嘲讽。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文学素养远超越她服务的这班社会精英,也清楚地知道大家心目中门房的典型形象是如何。认为不同阶层的鸿沟无法逾越,没有背景的普通人只会被拒在高雅的殿堂之外。就像她在小津先生面前袒露的「我想低调一点,不想惹麻烦。没人会雇一个自命不凡的门房」。而在自己的藏身处则自得其乐沉浸书海。
人们从来都难免局限在自己根深蒂固的感知之中,无论从知识还是道德上,只会接受他准备要接受的事物,却不能去放眼看周遭的世界。以「经验」来观察和判断,不去认识他人,而只看到自己。
然而另一方面,她又把自己包裹在社会对她的职业与阶层的“定见”之中,厌恶社交,故意在人前显得邋遢无知,做一个符合大家固有观念里的门房。这甚至也体现在她与小津格朗的感情发展过程中,被邀约时不知所措道“可我是门房啊”,想靠近但又忘不了身份拒绝了小津先生的进一步认识,在矛盾中抱着小芭洛玛号啕大哭。
喜欢有礼貌但并不友好的人,他们往往现实中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讨好人,内心安定。荷妮就是如此,没有被关注的需求,有丰富学识却不外露,孤独而优雅,有内在涵养与文化素质为基础,即使原先如何的不事修饰丑陋粗俗,稍加打扮就能立马变成高贵典雅的夫人形象。
日本房客——小津格朗
啊…这个绅士的撩妹狂魔…
是的,如果可以度量的话,我想给小津先生的撩妹技能打101分,多1分也不怕他骄傲。
(看看wuli荷妮柔软如小猫咪的眼神!)
他能接出荷妮的下半句话;对她以「邻居」相称;在荷妮应邀来家中用餐时,说自己「深感荣幸」;以及最后,含蓄而克制地表示「我们可以做朋友,甚至更多」,温和地打破一切虚设的界限。
最令我感动的是什么呢。荷妮剪完头发并且换上小津先生送的衣服,出门遇到楼里的住户却把自己当成了夫人还打招呼。荷妮不可思议地喃喃了两遍“她竟然没有认出我?”而小津先生回答“那是因为她从未好好看过您。”
“那是因为她从未好好看过您。”
妈的,经典语录这么多,这句话却生生成了我多年来心中的情话第一。
试问哪个人不会悸动于被人发掘自身无与伦比的美丽?
文学与影视上的兴趣相投,喜欢的有一致性,精神可交流,最重要的是,把对方当作平等的个体对待。两个强大又优雅的灵魂,互相信任、欣赏,共度岁月,没有撕心裂肺苦大仇深。克制而情深。
啊,真是最理想的状态了,甜得忍不住微微笑,此刻的我是这样的:
一直觉得,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都应该在相互尊重并且欣赏的基础上。尊重对方的人格与努力,欣赏喜欢之情堂堂正正地表达。少年时听最好的朋友应该也是最能经损的这类话好像也有道理,现在不了。现在觉得,每一句无心之谈,最见人心。每一个没有分寸的玩笑话,最表心意。
11岁的国会议员千金——芭洛玛
你心中十一二岁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天真?无邪?不谙世事?孩子样?
芭洛玛,敏感而早慧的天才少女,喜欢成天举着摄像机拍摄观察这个世界,梦想是拍一部电影。常常想象并模仿各种死亡方式,自认为参悟人生的荒谬,不愿似金鱼一般在缸中了此残生,计划在12岁生日当天了结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孩子估计是不会讨人喜欢的,它背离社会对一个“正常孩子”的标签,太聪明,又不可爱。父母的朋友到家里做客聊天,她会当众指出大人的错误,不依不饶,令人难堪,最后被父亲训回房间。
影片中很多哲学思考都是通过她的话与所思所想表现出来。比如对于围棋,「生死只取决于布局好坏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懂得布局。」
芭洛玛,怎么说呢。如果说荷妮是真正的文艺女青年,那芭洛玛更像是个伪文青。你不得不承认她的有些认识独辟蹊径,但也有很多脱离了生活。没有实实在在地感受这个世界,没有真真正正地受过苦,却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结论。
所以最后,在她与荷妮渐渐相识并相知却收获这样的结局,对死亡才有了另一种认识,「再也见不到您爱的人,再也见不到爱您的人。」
哦,说到结局。不得不感叹于这样的设计,把美好的东西突然撕毁在你眼前,戛然而止,令人方寸大乱,再看多少遍都禁不住鼻头一酸,尔后滋味在心里一点一点继续蔓延开。
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还是个追求文艺的中二少女,比芭洛玛没大多少。中二期的你我呀,虽然不至于到轻视生命的地步,但也确实愤世嫉俗,牛逼冲冲,自视清高,不屑一顾。
六年后我来到了我的现在,再听到荷妮最后这句「愿你的未来与你期许的相当」扪心自问,却不由得产生一种酸涩感。
小的时候评价任何东西都不需要成本,批判庸碌,想着要追求繁星,觉得未来要闪闪发光才对。成年后不顺遂的事比比皆是,人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生活好像动不动就来到分叉口,论文实习工作烦得焦头烂额,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往前走,一刻也容不得停下。但是你要若是否定这份忙碌,我也是断然不同意的。或多或少感受生活的不易后,说不出任何指责每一份努力的话。不爱较劲,不苛求别人,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期待于做一个「浑身散发着猪蹄和蜂花洗发水混合香型的上班族」,开始接受平凡。
再一个六年后再看这部电影又有哪些不一样的感触呢?再一个六年后我的生活会如何呢?
但愿你的未来与你期许的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