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经济学人马拉松时,被一个非常优秀的在英国读大学的男孩子安利了《地道英文写作进阶》这本书,之后买来,翻过目录,看过附录里的一篇关于背单词的文章,觉得这本书非常好,但却借口事情多,把书静静地放在桌子上的角落里。直到最近,开始慢慢觉得,学习英语,不仅仅有听说读写的实践,也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并且要学会记录,把看到的学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复习整理并加深记忆的过程,而且还可以留下学习的痕迹,还可以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关于阅读,我也一直每天在进行,但也是我之所爱,有所困惑的一门。除了词汇量的积累,自己也困惑阅读速度,理解能力是如何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为现在看托福的阅读文章,目前正确率虽然上去了,但速度还是没有跟上。困之,所以求其解惑。今天读到这篇文章,豁然开朗,仿若黑暗之处找到了光明,接下来,我们一起谈一谈阅读这回事。
关于时间上
要想流畅地阅读文章,不管是英文还是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作者举了这样的例子,我们从小学开始识字到能够快速无障碍读懂绝大部分中文文章,我们所花费的时间,最保守的估计也有六七年。
在阅读速度的提升过程上,阅读量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在现实中,很多人看似学了十年英语,但除了准备考试,背单词和上英语课之外,真正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并不多。其实自己又何尝不是呢。现实中学了十年英文但没完整读过一本原版书的人不在少数。以如此小的时间精力投入却对阅读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这种行为本身就不切实际。
我们需要承认的事实:
无论对于英文还是中文来说,阅读能力的提升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们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
提升阅读能力最基本的原则是:提升自己的阅读量。
但仅仅依靠阅读量积累并不能使自己接近母语的阅读水平。比如,有些人在国外学习了很多年,英文阅读量提升了许多,但并不能达到流畅阅读英文材料的程度。
接下来作者引进了刻意练习这一非常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这个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K.Anders Ericsson提出(同时他也是“10000小时定律”的提出者)。”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需要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
“刻意练习” 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应用。拿体育运动来说,研究人员在考虑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时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早已掌握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练习各种自己并不习惯的高难度动作。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乐趣,职业高尔夫选手则需要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进行挥杆练习。
刻意练习的程度,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顶级高手的关键。
这一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英语爱好者那么多但真正成为高手的却凤毛麟角。
普通英语爱好者享受的是英语带来的乐趣的过程,比如看美剧、读原版书、和外国人聊天。但顶级高手的训练过程却毫无乐趣可言,他们会针对薄弱环节做大量有挑战性的训练,比如将一篇议论文针对不同论点反反复复写上好几遍,进行语速飞快且夹杂着各种口音的听力练习---这个过程会让人疲惫不堪,但却是取得进步的关键。
由此理论得到启发,除了阅读量之外,制约阅读能力提升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
刻意阅读练习训练的程度。
比如提升阅读能力,选择难度稍大一点的外刊。
怎样进行刻意阅读练习?
两个关键:1.阅读材料的选取
2.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先从阅读材料开始。
根据心理学家,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里面包含着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长期待在这个区域很难取得进步。最外一层是“恐慌区”,这个区域包含的技能难度远超我们现有能力,会让人产生挫折,焦虑等情绪,也会对进步产生阻碍。最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
因此可以参考“学习区”概念:选择有难度但又可以通过一定练习驾驭的材料。
假如你觉得托福雅思文章有挑战性,那么可以将托福雅思阅读的题源文章作为训练材料,等到能够驾驭时,再去找更高难度的文章进行练习。
不同的人,所适合的“学习区”的材料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基本原则:阅读训练材料以新闻报刊材料为主,因为报刊文章篇幅较短,而且信息量大,逻辑性强,非常有利于提升能力。
我们参加考试时或者做题时,应该注意到试卷上的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ve),而不是“阅读”,这其实揭示了一个道理:阅读过程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阅读(信息输入)”,一个是“理解(信息处理)”。很多人往往只注意到了“阅读”,并没有去训练“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不达标,读得再快也毫无用处。
书中作者举了这样的例子:
决定阅读能力的,并不是“读得多快”,而是“理解得多快”。
刻意阅读练习的关键在于培养理解能力。
制约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关键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词汇量
受过良好教育的英语母语人士词汇量都在20000以上,若想像母语人士一样流畅读懂各种外刊,词汇量并不能比他们低。
2.语法句法基础
若语法句法基础不好,长难句理解起来会非常吃力。 解决办法,哪里基础不好就补哪里--语法句法知识总量是有限的,花几周时间认真学习,其实就能掌握其中绝大部分知识了。
3.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对理解文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读文章时留意积累相关背景知识,不懂的地方可以上网搜索。多读像《经济学人》这样的外刊--这些文章信息量非常大,往往涉及很多背景知识,如能坚持读下来并弄懂每一篇文章,收获将会非常大。
除以上的基本要点,还需注意文章的逻辑。
文章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通过一定的逻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人脑来说,理解并记忆一段有逻辑关系的信息比记住一段无意义的话容易很多。
作者举了记忆扑克牌顺序的例子。相比较单纯孤立地记忆,我们把扑克牌转化为一个有逻辑的故事会更容易地被大脑所理解和记住。
由此类推到阅读理解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往往在阅读时,看似每个句子都读懂了,但做起题目来又记不起文章在说什么?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阅读的并不是整篇文章,而是一个个孤立的单词和句子。而孤立的信息是最难被记住的。
每一个句子都有存在的理由。阅读的时候,对于看到的每一个段落、句子、短语甚至单词,我们应该多思考:作者问什么要这么写?句子与句子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读文章不能只停留在认识单词的层面,还要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写作意图和逻辑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训练理解能力。
作者还提出,理解能力的训练不仅仅局限于阅读中。实际上,听力训练过程也能提升理解能力。
作者推荐的听力训练材料:60-Second Science, 这是由Scientific American (科学美国人)出品的科学趣味英语广播,每条长度在1到2分钟之间,其风格与托福听力考试也非常接近。60-Second Science 最大的特点是:语速快。关于语速,作者曾统计过一段150秒的录音文本,其中词汇数达到了402个,也就是说,每秒有2.68个单词--这个语速相信比很多人的阅读理解速度还快。
以上的这些特点让 60-Second Science 成为一款优秀的理解能力训练材料。若我们能无障碍听懂科学美国人60秒,那么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
60-Second Science 每期的音频和文本都可以从科学美国人的官网下载,网址是: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odcast/60-second-science, 有一定词汇量基础的同学都可以考虑将其作为训练材料。
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才能获得。除了足够的阅读量积累之外,还要保持刻意练习的习惯——跳出阅读的舒适区,去挑战有难度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语法基本功,并有意识地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刻意练习一点都不轻松,因为我们会不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的东西,但只要我们能坚持下去,我们将会蜕变进步,收获强大的阅读理解能力,无障碍阅读英文也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很幸运自己阅读到这篇关于阅读方法的分享,非常实用,而且里面句句精华,并能一针见血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如醍醐灌顶。通过阅读总结,我明白了自己阅读速度慢的原因,不仅仅是词汇量的问题,更是背景知识欠缺,逻辑上没有理顺,导致自己的理解上出现问题。除此之外,自己也学到了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找比自己程度难点的材料进行训练。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托福阅读文章便是最好的训练材料。再加上作者所推荐的听力训练阅读的方法,比如以科学美国人作为训练素材,长久下去,不断走出舒适区,打磨自己在英语学习上的技能,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提升,实现蜕变。也希望自己学习并通过分享,来帮助更多和自己一样困惑的学习者,一起进步。
惑之,学习之,解之,进之。
为自己的成长留下脚印,每天进步一点点,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