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土》是在看完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前两章内容后写的,之前不是太喜欢看这类的文章,以后可能要转型了,所以先试试水。
若是在如今白领出没的繁华街头出现一位脚踏黄胶鞋头戴草帽双臂健硕的黝黑汉子,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在心里默默的吐槽一下“土老帽” 这一身带有乡土气息的打扮着实显得与现代化的摩登都市格格不入,然而如果它出现在田间地头则不会有人大惊小怪,但即使科技发达如美国我也未曾见过穿的西装革履去种地的农民,无他,不过是因需有求罢了。
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人类的生产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形成了一个个纸醉金迷的城市,城市里有着财富、地位、文明、时尚,吸引着无数的年轻人前赴后继,他们迫不及待的逃离祖辈世代居住的乡村投入大城市的怀抱,他们是一群新皈依者,他们想斩断一切与过去相关的联系,仿佛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他们不再是王大力、刘翠花,他们如今是tom,Lisa ,他们拥有了光鲜亮丽的外表,幻想着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开始崭新的生活。
然而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足我想吃饭喝水才是他们最根本的需求,然而即使是最先进的文明也无法割舍人类最原始的欲望,恰如赵本山老师的一句台词:吃穿都没了,你还臭美啥?中国是农业文明古国土地是我们的根,不知从何时起土竟成了一个贬义词,他与时尚格格不入成为人们争相排斥的对象,人人谈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但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里就藏着 “土” 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桃花源记中记载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信这是大多数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土地对于农耕文明来说是最核心的生产资料,若非大灾之年农民们往往不会离开自己世代生活的家乡,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老人对晚辈说,我是看着你长大的,小小一个村落每家每户世世代代都居住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外面有敲门声喊一句“是我” 主人就知道来者何人,这是不可思议的已经根植于脑海中的熟悉,不需要思考,彼此都知根知底你是什么品性,他是什么脾气,自己心里大概都有一本账,所以契约精神无法发展壮大,如果我向你借点银子还需要签字画押那不是见外了吗?一句父债子偿可能要等到孙子辈才还上,但是即使对方可能都已忘记这笔烂账,你也依旧叮嘱儿孙要足额还清,乡村中不需要契约,信誉靠的是人品和口碑还有天地神明祖宗牌位,公序良俗是天然的法律,如有违反则人神共弃,这是精神上的惩罚,远比毁灭肉体更加严厉。
经常有人把文化和知识混为一谈,学历的高低是衡量知识水平的标准,而一个人是否有文化却无法量化评价,它是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庸之道是把任何事都做得恰如其分,而不是居中不作为,农民们可能没有很多知识但是他们的行为有刻在骨子里的自律——不给别人添麻烦,那些嫌自己衣服脏不愿坐在地铁座位上的农民工师傅远比逼停高铁的某些教师显得有文化,虽然受限于教育水平导致没有得到更完善的教育,可能识字不多但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好人,有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也并不影响他们杀人放火为恶一方。
现在的城里人大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十有八九无法独立在野外生存超过一周,昨天听同事说他当兵的时候有野外生存训练,每人半瓶矿泉水,一袋压缩饼干在野外过三天,有些人是真的要哭爹喊娘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学历并不是判断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运动员们学习成绩或许不好但并不影响他们夺得世界冠军,《大染坊》中的主角陈寿亭乞丐出身不识字但并不耽误他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对于人性的深刻感悟以及早年生活的艰辛经历帮助他战胜了商场上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
中国发展的太快了,千百年来积淀下的“土” 与如今的工业“文明”显得那么突兀、那么格格不入,但是吃惯了馒头、大米的肠胃也很难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就能适应牛排、比萨,留下自家的根与他人的文明兼收并蓄才是发展之道,一味的肯定别人诋毁自己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先贤讲君子和而不同,过分相信所谓“科学”那也是一种新的“迷信”,在我看来所谓的“土”包含了诚实、谦虚、自律等等宝贵的美德,他应该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这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