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家费孝通创作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文学作品。如果你对乡村文化饶有兴趣,这本书值得一读。此书由14个章节组成,以下是我读了两节之后的所想与所悟。
1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土是他们的生存姿态。
一想到农村,我们往往将土和愚与之相连,往往会带着偏见看农村,认为农村人土里土气,同样没有人愿意被人说土。
但作者偏偏认为用“土”字来形容农村人极为合宜,因为他不认为“土”是对农村人的蔑视,那恰恰是对他们的认同。因为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就像一些人工作时离不开电脑一样,泥土是他们的谋生方式,正所谓职业没有高低贵贱,而农村人靠着勤劳生活,凭什么就会被鄙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像我爷爷奶奶这一辈,因为长期在乡里住,因而是无法离开泥土的,种地就是他们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所以他们视土地为宝贝。
最明显的例子,在中国数量最多又广受关注的神就是土地神,侍奉好土地神,就能带来好的丰收,这不仅是一种迷信更是信仰。就如“落叶归根”一般,他们由土地的馈赠而来,又会不留一物的归于土地。
乡村人口流动性小,各自保持孤立和隔膜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徙是变态。不像放牧的人随草而居和务工人员择地而住,种地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而这种稳定的生活方式也让他们推崇安稳踏实的生活状态,你也可以说是狭窄的圈子限制了他们的眼见,影响了他们的格局,但是这样稳定的生活却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未来。
乡土社会缓慢流动的特点又让乡村生活富有“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
正因为乡村人口的相对固定性,人与人相知相识,所以就形成了熟悉人的社会;而现代人的世界却是个互不了解,互不认识的陌生人世界。俗语说“熟人好办事”,所以我们往往想要办成一件事,我们就必须构建属于我们的熟人世界。
乡土社会的信用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不得不承认,在农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远远高于城市里的人。这不仅是因为乡里的人相对单纯,同样也与他们所在的这个熟人世界紧密相关。
2文字下乡
乡下人的土并非真正的“土”,同样乡下人的愚也并非真正的“愚”。
乡下人到城市,往往痴于城市的车水马龙,怕于摩肩接踵的人来人往,而显得格格不入,因而会被一些“聪明人”认为呆头呆脑。但是城市人到农村,错认麦苗当水稻,错把韭菜当蒜苗……纵然闹出一堆笑话,却只被看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为何他们不说,城里人也“愚”呢?
我们都知道 “愚”是指智力的不足或存在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连学习的机会都没有,那凭什么就认为他愚呢?如果仅仅是以识不识字作为唯一的智力标准,那么又怎么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