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有商场,有购物中心,有超市,只要有钱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东西,但是农村不行,特别是往前推十几年二十年,市场经济不发达,除了村里的小卖部和走街串巷卖东西的人,你要买到东西必须得等到赶大集的时间。
赶大集一般都有固定的日子,有的地方逢三,有的地方逢五,有的地方单双日,各不相同。赶集的日子,四里八乡的乡亲,带上家里需要卖掉的农产品或手工品早早来到街上,占到摊位。而需要买东西的人则三五成群,到集市上选购东西。不大的集市上顿时汇集了很多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很是热闹。就连乡道上,也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集市的功能,除了担负了农产品交易的职能外,也担负了一定的商场职能。有的妇女带着小孩,爷爷奶奶带着孙子,穿戴的崭新崭新,梳洗的整整齐齐,呼朋唤友,去上街转转,颇有点城里人逛商场的意味。
集市上除了农产品,还有各种小吃摊,这也成了人们解馋的地方。前些年品种比较单一,都以本地小吃为主,而今品种越来越多,不仅有土小吃,而且引进了诸如烤肉、麻辣烫、涮锅、火锅甚至各种汉堡,不一而足。这次你请我,下次我请你,俨然一副“吃请请吃”模样,小吃摊也逐渐发展成了一条小吃街。而现在在这小吃街上,摊位属于最低档的,除了小吃摊,还有店面、雅座、包厢,而原来以家庭为主的小吃生意,也逐渐演变成更为专业小吃餐饮经营模式。
原来去集市都是步行,能有辆自行车坐已经是很时尚很快捷的方式了,慢慢的自行车变得很普及,电动车开始出现,再往后公交车,出租车,电动车反而成了主流,骑自行车的人倒变得很少,而步行的人几乎就没有了。即使年过六七十的老人,也是电动车骑上满街跑。
集市上商品的种类也更加丰富,有了超市,有了进口水果,有了昂贵的化妆品,各种电器的连锁店、产品售后、通讯公司、网吧也都开到了集市上。
而整个集市也由原来的沿着马路随意占摊经营的方式,变成专门的市场,且功能划分明显,种类齐全。有服装区、百货区、蔬菜水果区、冻肉干货区、小吃区、电器区、农资区,且都统一标识,明确分区,卖东西的买东西的人看着都一目了然。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集市上已经形成一批专业的生意人,而原来乡亲们随意将自家地里吃不完的东西拿出来买卖,或手艺人将农闲时间自己做的手工艺品拿出来卖的现象,占得比例越来越小。而今的集市买东西不仅可以送货上门,上门安装,而且由于有了固定的店铺,跟原来打游击的摊贩相比,质量更有保证,服务更为周到,售后更加齐全,这在原来是不可思议的。
这一批职业生意人的诞生,摆脱了原来以农为主经商为辅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的专职就是做生意,进而使得集市的概念也在逐步淡化,原来逢三逢五逢单逢双赶集的习惯在慢慢弱化。特别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乡亲们的各类需求更加频繁,使得现在集市上的店铺基本上都是天天开着,而顾客也是天天都有。无非逢集的日子,买卖东西的人更多而已。
集市逐渐在向农村购物中心的方向发展,而这也是我们整体经济生活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人们买卖东西的渠道更为广泛,除了实体的店铺、集市,网络购物也受到广大青年人的青睐,但集市的繁荣和发展,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受到影响的只是我们失去的美好的记忆。
当年逢集的日子,还是小孩的我们被父母穿上新衣,等着爸爸妈妈穿戴整齐梳洗完毕,再一起出门,约上邻居,大人们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孩子们你追我赶,嬉戏打闹,心里喜滋滋地去赶集的美好记忆,再也找不回来了。
那时候,小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在集市上吃一个当地的油炸馍,如果再能吃上一碗凉皮或大麦做成的甜酒醅就更好了,一顿解馋的小吃,在那个年代弥足珍贵,甚至可以让我们记上数月。
这些都已经随着岁月逐渐失去,化作一缕乡愁,找不到踪迹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生活总是向前,集市是个缩影,见证了农村的发展,也带动着乡亲们逐步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