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上听课已经有5个月了,每天听十几分钟,觉得非常有启发。
相比每日更新、包罗万象的“大课”,比如《精英日课》、《谷歌方法论》,我还是更喜欢一些系统设计的“小课”,紧紧地围绕着中心展开,讲得透彻、说得明白。
其中最让我受用的两门课,是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和动机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我最近听完了心理学90%的内容,对很多问题的思考角度都有了很多改变。
心理学可能会给人一种非常深奥、难以理解的感觉,但是这门课听起来完全不觉得费力。一是课程设计得很好,贴近生活;二是动机老师的声音是很典型的南方口音,反而比标准的普通话更有亲和力,越听越觉得他是一个很了解你、很愿意帮助你的“男闺蜜”。
这门课,特别适合那些对未来迷茫、想改变自己却不知道从何做起的人群。因为这门课主要就是讲如何进行“改变”。
一提到“改变”,可能很多人都会矛盾的感觉,既希望变成更好的自己,又觉得改变很难,总是难以跨出改变的第一步。想改变却不去行动,很多人觉得是因为自己意志力不强,于是经常责怪自己太懒惰,继续给自己制定更多改变的目标,却发现依然没有什么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课中,动机老师引入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我觉得这是这节课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比喻。
这个比喻来自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人的内心有两个面,情感和理智面,情感面像一头大象,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对于改变来说,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大象力气很大,但受情感激发,受经验支配。有时候骑象人想往左走,但大象想往右走,骑象人是很难拗过大象的。想做到一件事,就得同时让骑象人和大象都愿意做这件事。
“改变”,并不是直接做和现在相反的事就可以做到的。因为原来的状态已经维持了那么久,肯定有内在的原因,我们必须要和自己对话,找到那个深层的原因。而且,改变之前的你,是身处“舒适区”的,想让内心的大象从舒适区跳出来,并不是那么简单。所以改变就需要迈出一小步,给大象一点改变的甜头,让大象感受到改变后的愉悦,用这种改变后的积极经验驱使大象继续往我们需要的方向走。
要改变,并不是要把原来的自己批判得一无是处,而是接纳自己,相信自己,因为过度的自责,会让心里的大象无所适从,更难以朝着目标前进。
比如,去年我一直想要读书,或者创作一些作品,但每天都在刷手机,在消费型快乐中虚度时光。手机一刷就是一两个小时,每天都刷到很晚才睡觉,因为不甘心什么都没做,这一天就这样过去了。虽然觉得这种状态不好,一直想改变,但是始终迈不出第一步。
我经常把自己痛骂一通:你为什么就不能放下手机呢?怎么这么没出息呢?但是第二天依然如此。现在想想,这些责怪在内心深处,就如同骑象人在痛骂他的大象:我想往左走,你为什么老往右?大象又难过又无辜,于是内心惶恐、不知所措,反而继续原地踏步。
直到加入了战友群,在规则的压力下开始写出第一篇文章,战友们的点评、鼓励,同事朋友的反馈都给了我很多的正能量,于是内心的大象开始有了积极快乐的经验,这些快乐要比刷手机带来的快乐强烈得多,于是大象会继续往我期望的方向行走,我也终于不再向以前一样一直刷手机了,而是去学习、去创造、去反思很多问题。我才恍然意识到,要改变并不是要靠“意志力”痛苦地坚持,而是迈出相反的一小步,给内心大象一些正反馈,才能让它在愉快的情绪下继续前行。
我慢慢发现,情绪的力量是很强的,所以无论是什么课程,经常都会在开头讲解情绪的重要性。过去我经常把自己的情绪想成是不成熟的体现,觉得要经常去控制情绪。听了心理学课程,我认识到情绪这头大象是非常强大的,负面的情绪可以把事情搞砸,但同时积极的情绪可以创造无穷的价值。所以我们需要爱这头大象,多用一些小小的行动给大象一些快乐的体验,大象就会欢快的奔跑起来,这种爱和信任带给它的力量,可能会比我们期待的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