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是一本自我提升类的好书,马伯庸评价这本书的价值“不止在于如何让自己变得厉害,更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不厉害”。本书打开了人生的七个侧面,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
他用手术刀一样的玩文字,剖析人们思维里的种种禁锢,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放于困惑的熔炉中反复冶炼,提炼出知识背后的知识、方法背后的方法。
对于个人来讲,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理性、理智地深入分析生活问题。也许因为作者是“知乎精神”的代表者,所以全书也显示出了对知识和真理严肃认真与高度专业的态度。对于每一个生活问题,作者无不是从最本质的根源上去分析其各个侧面,给读者崭新的思维方式与广阔的认知角度;而在迷茫的前面,他予以解决的方法不是安慰和鼓励,而是可操行的策略与可信的论据。
本文精读第一章“时间之尺”,引领我们思考怎样对待时间。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活在“全部的现在”——从当下出发,联结过去与未来。
对于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正确认知,比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比如劳逸结合,适当放松,本书作者先从态度出发,认为对待时间应该是“郑重”的,自觉而专注地投入。如何投入呢?人们有不同的视角,分为积极过去视角、消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宿命论视角和未来视角。最好的对待时间的方式,就是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采取不同的时间视角。比如工作中采用未来视角,为未来谋划,具有自律性。而生活中,应该是享乐主义视角。这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劳逸结合”相似,但划分更为细致,更能够反映出人们不同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平衡的时间观。
对待时间还应当有一种“延伸的当下感”,也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可以从当下审视过去,也可以从未来审视当下,从整个时间流逝的大趋势中去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对未来焦虑,也可能会对过去后悔,但是如果使用这种平衡时间观,对带来充满期待,寻找过去所拥有的美好,就能够对当下产生更有积极意义的审视。而且从时间的整个过程来看,很多事情并不是孤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影响,那么“活在全部的现在”,其实就包含了过去的经验、未来的期待以及现在的所有身心状态。当你用心活在当下时,过去的一切都是顺畅自然,为你做好了铺垫,未来的一切都值得期许,为你备好了前程,当下的时光,像一个衔接点,打通了你全部的人生。
二、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如何解决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冲突
五年的时间,不长不短,通常会包含了人生的其中一个阶段,比如大学时期,工作基础期,或者结婚生子期等,这个跨度足以让人们改变生活的很大内容。这是一种典型的看待未来的视角,如果利用好这五年,可能你的人生会带给你截然不同的想象。
人们对于未来一般有“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两种划分,也就是读书时所说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作者认为,远期未来,因为倾向于抽象、概括的方式,所以要更为重视可行性,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而人们对近期未来更容易到具体情境中去考虑,所以要降低“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这样近期未来就像一条条小河,汇入远期未来的汪洋,远期未来就如同大海,将所有可吸纳的溪流都收入囊中。
这样确保了生活目标的统一性,其根源依然是用一种发展的延伸性的视角来看待时间,并将自身的行为融入其中,让行为本身具有了联结现在与未来的功能。五年之后你想成为什么人?那么你需要从此时此刻这一瞬间开始行动,你当下的每一次行动,也勾勒着未来的雏形。
三、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这个问题对于生活压力不算大的人来说,经常会忽视。看到这一条,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生活太刻板、太功利性,但实际上,这种功利性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作者在这里引入了一个“半衰期”的概念,半衰期短,衰变就快,半衰期长,衰变就慢。思考一下我们做过的事情,比如交一个好朋友,半衰期就很长,给我们长久的愉悦感;而像单纯的玩游戏或者K歌,半衰期就短很多,只是暂时的发泄。就我们整个人生来说,短半衰期事件不应当成为我们的生活重心,我们所有的追求,我们所有的期待应当是与长半衰期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读经典,经典是长半衰期事件,这种经典一般带有相对永久的、触及根本的存在因此才能经历时间的冲刷而历久弥新,而我们读经典,就比我们读短平快的快餐文要更有收获。当生活的疑问就像一个个小疾病出现时,经典会给你打通筋骨,根治病毒,而快餐只是安慰你没事,很快就好了。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一时浮躁,一时贪玩,就能够看到这背后相对肤浅的娱乐观。生活需要这种娱乐,但不是全部,短暂的娱乐之后,我们会更理性地去做一些长半衰期的事情,比如寻找一个事物的本质,提升自己,保持健康,提高审美能力等等,而这恰恰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会成为什么样。
四、“快”与“慢”的自由切换——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时间管理的精髓似乎成了如何更快、更有效地做事。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解决”,即表面实施干预而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源。
最恰当的方法应当是“有节奏”,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学会慢下来也是一种生活艺术,在忙碌和高强度的工作之余,留出一点空白的时间,听听内心的声音,或者观察周围的生活,随意地散步等等,都可以让节奏错落,让生活脚步更加有序。
同时我们还应当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时间也分“深浅”,这决定了休闲的质量。作者引入了“心流”的概念,写作、绘画时是专注投入的心流状态,而聊天、嗑瓜子就是被动式休闲,非心流状态。这需要一种平衡。大部分人的休闲可能会选择被动式享受,但我们心理的满足却不仅需要这种休闲,还需要更高质量的方式,比如: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这并不一定是特长,仅仅是热爱就足以带给你精神上的愉悦感。
这四个小节的内容,看似是不同的横断面,但都是源自时间最本质的特点,延续性、连贯性,因此要活在当下,关照过去与未来;因时间的延伸性,要规划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这对我们当下的启示是,既要放在值得做的事情上,又要兼顾休闲的时光,让时间有节奏、有意义地度过。在时间的“分寸”和质量上,作者都很好地把握住了平衡。
附本章要点提炼:
1、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结其过去和未来。
2、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3、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4、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5、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6、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