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6月5日《通过胃 抓住心 》 ——小议《鲍勃•迪伦诗歌集》“薯片袋” 三耳秀才
从喜欢开始。“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我的翻译是: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是好汉才是爷?除了词,那节奏,“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不断回旋的“答案在风中飘”,也让我极喜欢。喜欢就是喜欢,那时,俺根本不知鲍勃•迪伦的。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热闹过一阵,是歌手还是诗人,中国文坛也争过一阵,我只是一个看客,风闻而已。如今,听说《鲍勃•迪伦诗歌集》在中国出版发行,且,出的是“薯片袋”——外包装是洋装,强烈美式风格的范,怎么着,我的好奇心都会被电击中,方便的话,俺一定会买上一本,瞅瞅。
抛开看客的感性直觉,让我们严肃起来,理性审视“薯片袋”诗集。它,对吗?行吗?算过度包装吗?是不是唐突了诗和诗人呢?
文化市场是市场,加上了文化,还是市场。只要“薯片袋”不违法不违规,对不对的问题,由出版方的老板管着就行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费那功夫多找一事。至于是不是过度包装,在文学图书叫好不叫座(更不要提诗集的行情)的情况下,在举国大力弘扬文化的情形下,过度包一下,弄些噱头,制造一点新闻,提升一点温度,让文学偶尔也占占头条,有何不可?斩钉截铁一句话:为了诗,完全可以不择手段(法律范围内)。对于经营者来说:为了诗,到远方的路上,就是有一脚踏空,也是值得“点赞”的。嘿嘿,说不定他们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卖书,而是卖薯片咧?!
印象中,杨绛先生讲过,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先要抓住男人的胃。通过胃,抓住心。“薯片袋”诗集的设计和营销,其路子无疑是对的,且和地铁、便利店、自动贩卖机相结合,就是普通文青,如我,要想无视,也是不行的。在此,我有点奇怪,怎么不结合一点中国元素呢?比如弄些小批量的“傻子瓜子袋”“茴香豆装”。——这样,对中国的歌迷、文青以及吃货,不是更有杀伤力吗?
最后,还是让我们在中国成语中见识一下中国智慧吧。
两个成语。第一个是得鱼忘筌。对于鲍勃•迪伦的铁粉来说,你拿到了货,完全不必去管那捕鱼的竹器。——你买到的薯片,真不吃,你送人好了,再不济,扔掉薯片,留下书,不就齐了。
第二个成语是买椟还珠。买到“薯片装”,发现,我还真不喜欢民歌手迪伦这厮。论起来,在中国文化中,歌手,那是归属于戏子的,怎么可以拿一个文学奖,且是文学大奖呢?有些人这样想,全然忘了《诗经》本来就是民歌后来成了“经”的。——即便如此,你手上不是还有薯片吗,薯片一定脆一定爽吧?你就当亲身体验了一回买椟还珠的现代意义吧?!
通过胃,抓住心。这思路是对的;这事,是好的,不管是得鱼忘筌还是买椟还珠,都好。怕只怕,就像鲁迅先生所担心的那样,扔一块石头到水里,一点声响也没有,那就不免寂寞了。
这世界变化快,“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三耳秀才 2017年5月29日草于五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