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时代之声和民谣叛徒

从发出「时代之声」,到成为「民谣叛徒」,在激荡的六十年代,短短几年内,初出茅庐的鲍勃·迪伦,那个辍学来到格林威治村的小伙子,一次次冲上时代的浪头。那些浪头太高太猛,以至于后来人们再提起鲍勃·迪伦,总是离不开六十年代。

半个世纪后,当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时,人们提到他,还是不停地谈论传奇而遥远的六十年代。一个真实可感的人,因为奖章和荣誉,又一次被拉远了距离,要被制作成历史书上的标本,像当年被贴满标签一样。

然而,用一个六十年代,来概括一个年过古稀仍然在发专辑的执拗老人,显然是不公平的。评价鲍勃·迪伦,自然离不开那个时代,但那不是他的全部。特别是,他自己没有囿于那个时代,一直走在自己的路上。

他不是历史书上的标本,也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他曾经为那个时代浪潮发声,又逃脱时代牢笼,继续走在自己的路上。其实,就在「时代之声」和「民谣叛徒」的两个浪头上,我们能看到鲍勃·迪伦和时代的激荡共振,也能看到,他的来去决绝。


抓住时代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鲍勃·迪伦第一次面对那么多的观众登台弹唱。那一天,华盛顿正在经历本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示威游行,25万人聚集在林肯纪念堂前,为争取就业和自由的权利「进军」(March on Washington)。

就是这一天,同一个地方,马丁·路德·金给美国人带来了他最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当时,鲍勃·迪伦出道仅仅两年,他写出的《Blowin‘ in the Wind》这首歌,比他本人更有名气。在其他歌手的翻唱之下,这首歌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曲。而这位唱出了「时代之声」的人,正在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许多已经具备名气的人,不留余力地推荐鲍勃·迪伦,「民谣女皇」琼·贝兹尤甚。她邀请鲍勃·迪伦参加自己的巡演和各种活动——比如,March on Washington。琼·贝兹是民权运动中领袖式的人物,她经常到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现场支持献唱。

鲍勃·迪伦,在众人的目光下,也「理应」成为这样的运动领袖。

迪伦继承了老民谣人的反抗衣钵。那时的民谣人,只用一把吉他作为武器,他们看重自己写了什么,写的东西能给社会带来什么,然后弹着吉他唱出来。迪伦推崇的前辈,伍迪·格斯里(Woody Guthrie)在吉他上写着:「吉他杀死法西斯」,人们都相信这种力量,响应这种力量。

迪伦又能写出别具一格的抗议民谣。他写歌的方式和前辈们不同,他的文字都是个人的感受,但能引起同时代人的共鸣。他那些谱了曲的诗,更适合作为教科书般的抗议民谣被传唱。

但矛盾在于,鲍勃·迪伦并不想被单纯的定义为「抗议歌手」,这或许是对他人的意义,但不是对自己的标签和定义。当「抗议民谣」和「时代之声」成为他的荣耀,也成为再难摆脱的标签。

鲍勃·迪伦的年少成名,除了自身的才气,也离不开伍迪·格斯里和彼得·西格(Pete Seeger)等迪伦最尊敬的民谣前辈的支持,离不开琼·贝兹等同时代民谣新星的推荐,更离不开这个需要抗议民谣的时代。但之后的故事里,他却离最初的这些人,离成就了他的时代,越来越远。

1964年,当迪伦唱起《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时,时代变革的齿轮正在加速,迪伦仍然在击中时代的软肋。不过,另一个层面上,而迪伦变革自己的征途,也已经开始。

Come mothers and fathers throughout the land

And don't criticize what you can't understand

Your sons and your daughters are beyond your command

Your old road is rapidly aging

Please get out of the new one if you can't lend your hand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抛弃时代

1965年7月25日,鲍勃·迪伦第三次参加新港民谣音乐节(Newport Folk Festival),却制造了谁都没想到的结局。

当他第一次来到新港音乐节时,还是在琼·贝兹的引荐下,和众多民谣人同唱《Blowin‘ in the Wind》。那是专属于民谣的音乐节。一把吉他、一把口琴,和类似简单而悠扬的乐器,以原生态的方式吟唱诗歌。那时,尽管有披头士为首带来的「英伦入侵」潮流,尽管有流行音乐的侵袭,在民谣的天地中,仍然保持着那份不甘同流的质朴。

而这次,当已经成为民谣领袖的鲍勃·迪伦再次登上舞台,带来的却是一整个插电的乐队。演出换来的是台下的嘘声一片,场面失控,直到仅仅演了三首歌后迪伦带乐队下台。负责主持场面的Peter Yarrow向台下的迪伦哀求:能不能再唱一首。Peter对台下观众喊:「大家冷静,鲍勃去拿他的木吉他了」。

迪伦的第一反应是,质问Peter:「你为什么这样对我」(What have you done to me)

不得不只身返场的迪伦,抱着吉他像往昔一样唱了三首歌。也许当时在场的人们不会注意到,但重温演出视频资料时,我们会发现,迪伦唱到「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时,两颊已经有泪水悄无声息滑下,只不过声音依旧平静。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

这是诀别。最后一首《Mr. Tambourine Man》结束后,迪伦再没有回到新港民谣音乐节,直到2002年。

太多人不能原谅迪伦拥抱电声乐队,认为这是对民谣的背叛。彼得·西格说,他听不清噪音之中迪伦唱的歌词是什么,他躲到车里捂上了耳朵,他失望地说,这不是民谣,是流行音乐。听到这样评价的迪伦比彼得·西格本人更伤心:彼得·西格是他极为尊重的民谣前辈,他从未想到自己竟然被这样全盘否定。

不能原谅迪伦的不仅是美国人。

迪伦开始了英国巡演,但和在美国的情况类似,即使有支持迪伦的乐迷,演出现场还是充满着嘘声,甚至谩骂。

有一次上台,为了让现场安静下来,背着电吉他上场的迪伦,不得不讲了一段充满黑色幽默的开场白:这些全都是抗议歌曲,这样可以了吧?这些不是英国歌,全是美国音乐,这样可以了吧?

无济于事。这场于1966年5月17日在曼彻斯特举办的演出上,鲍勃·迪伦上半场自己演奏民谣,下半场开始带着乐队插电,一开始台下还是安静的,直到有一个歌迷站起来大骂「犹大!叛徒!」,整个场面走向失控。——整个英国巡演的情况都好不到哪儿去,支持的人当然有,但反对的声音,更响亮。

我们见识过认定偶像是叛徒之后的疯狂:1980年12月8日,走向单飞生涯的约翰·列侬被歌迷射杀。

鲍勃·迪伦不至于面对这样的命运。不过另一件事给所有争论和坚持按下了暂停键:1966年7月29日,迪伦在伍德斯托克遭遇车祸。

再复出之后的鲍勃·迪伦开始远离议论的漩涡。他做回归乡村和民谣的专辑,但不再露面,甚至没有参加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一直到今天,鲍勃·迪伦的音乐之旅从没有停止过。而重新审视那段时光,那段被斥为「民谣叛徒」的日子,他重新发现了民谣:民谣摇滚(Folk Rock)为风光不再的老民谣找到新路;他重新定义了摇滚:反叛思考和诗歌语言的注入给了摇滚乐灵魂。

但其实,没有人能预见这么多影响,正如鲍勃·迪伦没有预见新港音乐节上的嘘声。他只是选择了走自己的路。直到今天,在滚石杂志的评选中,鲍勃·迪伦仍然占据着歌词作者的首把交椅。而那首在1965年新港音乐节上电音演出的《Like a Rolling Stone》,是500首历史上最伟大的歌曲中的第一位。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无乡可归

2016年5月20日,75岁的鲍勃·迪伦发布了第37张录音室专辑,《Fallen Angels》,曲目上基本都是白人爵士歌王Frank Sinatra的老情歌。这是鲍勃·迪伦第六次发布翻唱专辑了。

按照迪伦的说法,他是要让这些尘封的老歌重见天日。他像考古一样选择冷门的曲目,或许这么做本没有什么深意,只是自己兴趣所致。就像2009年,迪伦还专门出了一张圣诞曲目翻唱专辑。

就像这样,后来的鲍勃·迪伦,和那个大变革的时代再没有什么关联。他曾经代言过,叛离过,消失过,时代终结了,但他自己的艺术生涯还在继续

当然,他的那些足迹不能忽视。除了唱响时代主题歌,还有太多潜移默化的故事。比如,他和披头士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人津津乐道,也许迪伦的歌词和思考,促使披头士拓宽了音乐风格,促使列侬走向了革命和社会运动。比如,视迪伦为偶像的人们在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重新定义电子产品的乔布斯,畅销书大亨村上春树,身上都有迪伦的痕迹,音乐的力量以另一种方式充斥着普通人生活的角落。

1996年,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堡和多次采访迪伦的英国记者John Bauldie一同开始研究鲍勃·迪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997年,迪伦第一次被正式提名,提名者Gordon Ball教授写道:「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鲍勃·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真的颁给了鲍勃·迪伦,争论又开始了:如果鲍勃·迪伦的作品离开那个时代,脱离了那么大影响力,单从文学角度来看,值不值得这个奖项?

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像曾经获奖的罗素和丘吉尔一样,鲍勃·迪伦的文字曾经产生的影响完全值得这个奖项。不过,他完全不需要这样一个奖项来证明自己。倒是诺贝尔文学奖,需要这样一个获奖者。

如果不是生逢那个时代,鲍勃·迪伦的个人魅力再高,可能也不会有这样的影响力。但可贵的是,我们仍能脱离那个时代,谈论一个自由的迪伦。真正热爱他的人,可以从他六十年代之外的歌词和唱片里收获更多。而奖项、荣誉、标签,都是身外之物。

同为被选中代言时代的人,崔健的评价也许很有说服力:「鲍勃·迪伦越是不代表谁,他的影响越大,那些总是想代表时代的人,越无法获得持续性的影响,那个时代过去了,他们就过去了。」鲍勃·迪伦自己,是越走越远了。从明尼苏达的小镇,到格林威治村,到伍德斯托克,一步一步,一直在前行和改变,并没有顾虑回家的方向。

一个不为时代所限制的人,随心所至,即是归处。

Hey!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I'm not sleepy and there is no place I'm going to.

Hey!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In the jingle jangle morning I'll come followin' you.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