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亭撄宁
01
大二时,有一个别具风格的老师,教文学概论,却常常给我们讲儒释道,很多同学都说听不懂,唯我觉着津津有味。
课堂上,他多次力荐史铁生,讲他的小说《命若琴弦》,说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心作家。
在老师的感染下,我找机会买了这本书。
史铁生一生坎坷,运途多舛,好在命如其名,如铁般刚硬。
他于1951年出生,2010年去世。18岁那年去陕北延安地区“插队”,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造成了他的脊髓受损。21岁那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47岁患上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死后器官全部捐献。
史铁生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事实也如此,他活了59年,有38年都是在病床和轮椅上度过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厄境,他开出了绚烂的花,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我与地坛》就是他的一本出色的散文集,我读完后,觉得他很亲切很真实。
读他的文章仿佛是在听一个老朋友回忆他过去的点滴,这记忆里有家乡亲人,有朋友,有爱情。
还有更多的一个人纠缠斗争。
02
对于故乡,他有着独到的理解。
儿时有一次和奶奶在教堂听到那缥缥缈缈地钟声,便是他对故乡最独特的记忆:
那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和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四十年以后,他和妻子去一座美丽的城市旅行,再次听到幼时的钟声自由地飘荡在整个城市的上空。他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全世界都回到了童年。
于是对于故乡,他便有了新的理解: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便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从初中到大学,我都寄宿在学校,那是一段悠长的时光,让我看懂了自己的家乡。
每次想家,除了想念妈妈做的饭菜,和家人一起吃饭时的欢声笑语,有一些宁静的画面也会自动爬上来:我家院子里的几株果树,房子后面广阔无际的田地,一个人在自家阳台上看书看风景的悠闲时光……
乡村的自然风光给予了我心灵的滋养。
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三毛将撒哈拉沙漠看作是自己的故乡,她说那里有她前世今生的乡愁。
我却认为让她向往遥远天地的,是她不安分的性格,是她辽阔无比的心情。
03
对于朋友和爱情,史铁生在《我二十一岁那年》中写到:
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还在乡下插队的同学不断写信来。软硬兼施劝骂并举,以期激活我活下去的勇气。
而每当晚上朋友们走了,他一个人开始想写点什么,那便是他创作欲望最初的萌芽。他一时忘了死。还因为爱情的影子在隐约地晃动。那影子长久地在心里晃动,给未来的日子带来幸福。
也带来痛苦,尤其带来激情,把一个绝望的生命引领出死谷。
而关于爱情的具体生发他讳莫如深,以一句“爱,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来概括。
我想这应该是他心中最柔软的一块禁地,只有他自己知道,不可说不可想也不可忘,就这样永远埋藏在心底。
04
而对于母亲,史铁生更多的是自责与悔恨。因为他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会突然砸玻璃、摔东西,这时母亲通常会悄悄出去偷偷地听着它的动静。
就这样日复一日,母亲默默承受着。
后来母亲重病缠身,去世了。
如梦初醒,此时他才从母亲的死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当你的不幸降临时,并不是真的天崩地裂了,你的不幸也是你亲人的不幸。
记住关心你的人比你更难过。
无论生活把你打倒多少次,都要勇敢地站起来,微笑面对生活。因为这是生而为人的尊严和责任。
如果你不愿负责,不想去考虑爱着自己的亲人朋友,只想着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便掉进了昆德拉所说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无意义之中。
母亲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史铁生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但作者爱母亲、怀念母亲、赞美母亲都是在母亲去世之后,他才明白先年对母亲的不解,造成了他现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
后来,他成为了知名作家,在这辉煌时刻,母亲已无法与其分享这来之不易的喜悦。
世间真情永驻,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体悟到。
而读书的意义也在于此,书读多了,你犯的错误就会减少,你可以从书中获得知识、勇气、智慧甚至幸福。
04
《我与地坛》这本散文集整体弥漫着一层淡淡的感伤和平静的氛围。
不仅回忆了自己的一生,还有很多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大多数时光独处时对命运的思考。
就命运而言,他说休论公道;就独处而言,他说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悲伤也成享受;就人生而言,他天马行空,想出“好运设计”:
假设人世间没有痛苦与疾病,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得到他想要的一切,这世界会是什么样?所有人都一样健康、漂亮、高尚、聪慧,结果会是怎样呢?
怕是人间的剧目就要收场了。
假如没有了痛苦,人们去旅行也只不过是寻找消遣的地方,这一次还没结束,就想着下一次去哪里打发时间。
如果人们一到年龄,就顺利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然后迅速成家发财,一帆风顺,岁岁无忧。
那他这一生也没什么意思。
就像猪八戒吃人生果,还没尝到真正的滋味呢,就已经完了。快乐的日子总是像穿了跑鞋一样,倏忽而过。让你还来不及品尝酸苦辣,就已经过完了此生。
如果人人天天都活得想蜜一样甜,那时候恐怕天天都有人自杀。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的肥力沙漠。
但是又有一个绝望的问题,究竟由谁来充当悲剧的角色呢?
这个问题,作者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答案已在你的思考中。
在我看来,那便是要听天命,尽人事。
一切都要看个人的修为造化。
05
对于命运的变幻无常,我们是无法掌握的。
我想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
面对困难,接受它,解决它,放下它。
用心地体会每次进步一点点的快乐,更享受那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到人生真经的,深深的喜悦之情。
史铁生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看待生活。
史铁生走了,但我们不会忘。
后记:2号写的文,到今天4号了,我也不知修改多少遍了。但昨天夜里又修改了下这篇文章,我喜不自禁睡不着。一想到我每天可以看书、与人交往、欣赏大自然、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 ,最终达到我想去的地方。我就感到莫大的幸福,那是一种有人爱、有事可做、有所期待的真实而朴素的幸福感。
(怀左同学3期训练营第一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