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去听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上课,我有机会重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感觉大有不同。这位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谈及自己的阅读体验时说,他初一时读这篇文章,感觉读不下去,太难了;但是到初二、初三,就觉得这篇文章很不错;后来又反复阅读,随着阅历的增长、时间的发酵、心态的变化,越发从中感悟良多。所以他建议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能不断把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出来。我觉得是这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指导。于是我也尝试着用心再一次去体验这篇文章。
有人说,当一个人快乐或是痛苦时都有可能快速想到有关生死的问题,而当你对生命感到困惑时,可以看一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重读语文课本上节选的《我与地坛》,真的有“看似平常却道奇”的感觉,忽的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深意,一种对生命理解的厚重。比如作者写地坛“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大家可以想见当年在“最狂妄的年纪废了双腿”的史铁生那种“最无奈、最痛苦、最绝望”的感觉,同时又让人忍不住迁怒于地坛的这种旁观者的等待与窥伺。
然而地坛并不是旁观者,它其实是疗愈者。就是这安静古老的园子,给史铁生提供了耗费时间去逃避、思考、顿悟的空间,这样的机缘真的就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很多时候,痛苦并非仅仅因为肉体,还在于思想的不通透。因为双腿的残废,所有的跑跳自如、年少轻狂再也不能在自己身上体现,甚至连结束自己的生命都困难时,史铁生“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便是他对人生的困扰与怀疑,这样的思考若是寻不到出路,便要钻到牛角尖里去了,不仅会使自己痛苦更为加倍,也会影响和深深伤害到身边真正爱自己的人,比如他的母亲。
只是作者当时太年轻,太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以致于忽略了去体会母亲的感受,或者是即使感受到了,却偏偏不说出来,又兀自陷入自己深深的痛苦中去了。他在文中提到这样一个场景“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读到这段文字,我的心忍不住绞痛,因为眼前浮现的是一个母亲在着急寻找儿子身影的焦急到心碎的模样。但我也能理解那个时候的作者,那种感觉也许不是倔强,也许也不是羞涩,而是有可能因为他深深地陷在绝望的泥潭里,有那么一种希望自己孤独地存在而不想被母亲找着的无言的任性。
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专门谈了母亲,当他在地坛的疗愈下与自己的情绪和解后,当他的第一篇小说发表获奖,可却无法与最亲的人——自己的母亲分享的时候,他痛苦地呐喊:“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可是,我却早已预感到这样的结果,因为一颗再坚强的心也有支持不下去的时候。作者用了很细致的笔触描写了母亲对待自己不断去地坛的态度。她“犹犹豫豫想问又终于不敢问”;她“知道要经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人生来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但更多的是对未知充满恐惧。一个母亲的心在怀揣这样巨大的恐惧和不安的心境中度过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史铁生说:“当年我不曾想过,但我之后是懂得了的,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活着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所以她只活到49岁。所以史铁生告诫所有长大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其实并不只是长大了男孩子,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学会追问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读《我与地坛》,让我明白:生命,其实是一个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的过程;生命,还包括与爱自己的人怎么相处,怎么去爱身边的人。即便我们没有史铁生一样的经历,但也可以让我们去反思自己过往的种种,努力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与父母和解,与出现在你生命中的种种不如意和解,努力去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这就是文字的力量,看不见,但却如此强大,直击人心。
史铁生在15年的时间里,不断地来到地坛,与它对话,与自己对话,与未来对话,最后学会了与生命和解。这样的机缘与开悟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而史铁生更用他独特的视角写下了他对生命的理解,15年的思想积淀,让平凡的文字变得荡气回肠,给更多人以生命的启迪和成长。
对于生命的出生和死亡,在地坛想了好几年之后,史铁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并且用幽默的笔触说:“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相信这些结论性的文字会在很多人内心有所触动,尤其是感受着活着的痛苦的时候,当“死”的念头偶尔冒上心头的时候,读过这篇文章并理解的人必然会在脑中显现这些文字,因而打一个激灵而清醒过来。
史铁生自己就是这样,他说:“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也不再那么可怕。”他甚至举了一个非常贴近学生普遍的心理的例子:“比如你熬夜准备考试时,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所有的学生读到这样一定会会心地笑,这是一种对幸福的期待,生活很苦,但是苦过之后的甜在等着自己,人有时候特别需要这样的精神支撑。
想通很重要也很难,做到却是另一件难办的事。很多人往往在行动中发现问题重重,结果又变得“想不通”了,于是非常痛苦地大喊“臣妾做不到哇!”这时候又得花时间和精力去说服自己,去想通一些问题。所以史铁生话锋一转,说“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伴你终身的魔鬼或恋人。”所以你看,活着,就要接纳一些不可改变的事实,如果能够不断与自己和解,那么最好。读到这里,似乎可以联想到这样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无论你的生命中遭遇什么,无论你怎样活着,无论痛苦、快乐、失落、开心……这些都是生活必然带给我们的。
“怎样活?”的确是一个很难的命题,想不透,它就会变成魔鬼,折磨你的内心;一旦找到答案,它就会甜蜜如恋人,让你生命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我想,地坛之与史铁生,是宿命,更是缘份,因为“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样特殊的环境给了他“默坐、呆想、推开身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维,窥看自己心魂”的时间和机会,让他想明白很多道理,成就了一个不一样的史铁生,也让他成为了一代甚至又一代青年的精神引路人。他使我们真的相信,当上帝关上一扇门,必定会打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