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我们一行参观了安阳殷墟博物馆。
博物馆的正门上方有三个大字“大邑商”,字体是甲骨文。走进大厅,可见到天花板上悬挂着一只鸟的雕像。《诗经 商颂》中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黑色的鸟,一说是燕子,一说是凤凰。传说有娀氏之女简狄,因吃了玄鸟蛋而怀孕,生下契。契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赐封商邑,成为商部落的始祖。玄鸟是商部落的图腾。
博物馆的一楼,主题是“探索商文明”,主要是文献资料图片展览。通过这些资料,可以了解殷墟考古发掘的过程及其重要意义。“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标志着新史学的开端。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疑古思潮盛行,认为‘东周之上无信史’;甲骨被大肆盗掘,殷墟发掘迫在眉睫。发掘殷墟乃重振中国史学的必然选择。1928年,傅斯年说服蔡元培设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殷墟因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被确认为商代晚期都城,并成为衔接史前与历史时期的关键节点。”
博物馆的二楼,主题是“伟大的商文明”,主要展示商朝时期的青铜文明,这也代表着三千多年前东亚地区的青铜文明。展现的青铜器主要出自妇好墓和亚长墓。有铜鼎、铜斝、铜卣(残片)、铜戈、铜钺、铜锛、铜矛、铜觥、铜尊、铜罍……其作用涵盖了生活、祭祀、军事等各个方面。其中的亚鱼鼎、乍册兄鼎、亚若鼎、彭尊、宁止方鼎、西覃尊、妣庚簋,都是因其上面的铭文而得名。从铭文介绍中可以看到,每一个鼎都是一个故事。
除了青铜器,二楼还陈列了许多陶器、骨器、石器、玉器。如鸟形骨刻刀、镶绿松石骨蛙、镶绿松石骨虎、骨簪、骨笄、玉戈、鱼形石磬、回纹白陶罍、陶㼽等。其中有一种陶器叫“陶豆”,是一种盛放食物的高脚盘。《鱼我所欲也》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里的“豆”就是盛放食物的器物。这次博物馆之旅,使我对“豆”这种器物有了具象化的认识,也更深入地感受到汉字的奇妙
在陶器展品中,还有一个“陶三通”,这种三通水管的设计与现代水管别无二致,让人惊叹几千年前的都邑竟然已经关注到了地下排水工程,可见其城市建设体系已经相当完善了。《商颂》中这样描绘都城,“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商朝人有资格表达这样的自信。
二楼展厅还陈列有大量的甲骨文片。甲骨文是商朝的档案文字。商朝人通过甲骨来占卜,再把占卜的日期、事件、结果刻在甲骨上,然后留档保存。从展览的甲骨文可以看出,占卜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战争能否胜利要占卜,庄稼能否丰收要占卜,老天是否下雨要占卜;同一件事要元占,左占,右占,占了还占。人们利用占卜,虔诚而又反复地向神表达着自己的诉求,祈求得到神的庇佑。
博物馆的三楼,主题是“子何人哉”、“长往何处”,主要展品是关于“子”与“亚长”两个人物的甲骨文。我们重点观看了与“子”有关的内容。“子”是妇好和武丁的儿子。甲骨文中记录了他对于“射”“御”“舞”“乐”的学习,记录他主持祭祀、率军出征、组织田猎等活动以及他与妇好、武丁之间的日常交流,勾画了一个文武兼修的青年贵族形象,让人看到一个王子的养成史。
因为没有请到导游讲解,我们对展品的认识仅现于对展品文字的理解,很多的内容走马观花。即便这样,当我们从博物馆中走出来,仍然会有穿越千年的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