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过程(知/情/意)、心理状态(意识/注意)、个性心理(倾向/动机)。
社会动机
需要产生动机
社会动机(social motivation):指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产生的动机。它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社会动机地作用:激活(动机不强)、指向(目标不明确)、维持和调节
狗一阵猫一阵,动机有问题,动机不强,可能是激活问题,可能是指向即目标问题,也可能是不能维持,或遇到状况不会调节。
安全感缺乏——自卑——(代偿)——苛求完美
导致三个情况:
动机受损(没有兴趣)---抑郁,
反复尝试——强迫
出现幻想——神经症
在咨询中,可能是抑郁,强迫,或者神经症,我们可以倒退,比如抑郁,我们就发现他动机受损,为什么动机受损,动机受损是他苛求完美,为什么苛求完美,是因为他自卑,为什么自卑,因为安全感缺乏。
心理问题不要想的太复杂,可以构建地比较简单。比如抑郁,这是发动机问题,比如情里绪受损,这是制动问题,如果是精神病性问题,就是车本身有问题
将心理问题简单化,更加通俗易懂,让人能听懂,容易让人产生思考和体验。
关注学习的思维和意识:会内涵,外延,分类
二、动机种类
动机可以更通俗的理解为动力
主要的社会动机:
成就动机
亲和动机:交往动机,是指个人害怕孤独而愿意和他人在一起,或者希望加入某个群体的需要。亲和动机是需要与人亲近的内在动力,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于某个群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亲和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亲和起源于依恋。依恋有问题,容易不合群。孤独和寂寞。
最低是亲和(合群)——喜欢——爱情
权力动机:掌控动机
侵犯动机:挫折侵犯学说: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这个理论不见得完全正确。从法律上很扯淡,从政治上不正确,但是从心理操作上很好用。
比如:你老公什么时候打你。我老公喝了酒打我。你老公不喝酒的时候打不打你,不打你。那你老公喝了酒什么时候喝酒,答:老公喝了酒,我一唠叨他就打我。每唠叨一次就打我。
侵犯的强度和目标受阻成正比。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侵犯是一种习得的、达到个人目的的方式,是愤怒和挫折的表现。但挫折不一定导致侵犯。侵犯行为可因惩罚而受抑制,因放纵而增加。
挫折—侵犯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于1939年提出的理论。多拉德认为“侵犯行为总是挫折的结果”以及“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行为”。侵犯性随挫折强度的增强而升高。多拉德(Dollard)试图预测人们什么时候会做出侵犯行为,以及他们会对谁实施侵犯。然而挫折总会导致侵犯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其他研究者的认可,此观点仍存在争议。
挫折—侵犯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于1939年提出的理论。多拉德认为“侵犯行为总是挫折的结果”以及“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行为”。侵犯性随挫折强度的增强而升高。
挫折(frustration)被多拉德和同事定义为“对行为后果的阻碍,也可解释为”当我们想得到什么东西却得不到时,我们就会遭受挫折”。戴维兹(Davitz,1952)的研究给出一个极好的例子。他给孩子们一些棒棒糖,并给他们看了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在剧情达到高潮之前,他把棒棒糖拿走了,并把孩子送出放映室,孩子们受到了挫折。但挫折到底是指实验者拿走孩子棒棒糖并把孩子带出实验室者一行为,还是指孩子们被这些行为所引起的感受。多拉德和其同事把挫折看做整个过程。 [1]
此理论假设挫折感越大,引发的侵犯行为越强。哈里斯(Harris,1974)的研究支持这一假设。他让一名实验助手插队,插到第二个人或者第十二个人前面。观察表明,第二个人对插队者的反应比第十二个人更具有侵犯性(言语攻击)。这可能是由于第二个人比第十二个人能更快达成目标,所以体验到更多挫折感。 [1]
我们的自我意识会影响到我们对挫折的反应。调查者发现高自尊但自尊水平不稳定的人更容易发怒,更容易表现出敌意(Kernis,Gannenmann&Barday,1989)。这种人常常是为了维护自我形象而处于防卫状态,把小挫折也看做是对自尊的严重威胁。 [1]
侵犯
根据多拉德和同事提出的理论,侵犯(aggression)是一种目的在于“对指向的个体造成伤害”的行为。侵犯可以是身体上或言语上的。
“替代性侵犯”。研究者发现,人们由于担心遭到攻击对象或他人的报复,因而并不总表现出侵犯性。多拉德和其同事认为虽然挫折会引发侵犯行为,但如果个体可以预见到随之而来的惩罚,那么侵犯行为可能会被抑制。根据挫折-侵犯理论,“由挫折引起的、最激烈的反应是直接攻击个体所认定的挫折来源,但如果个体无法找到挫折元,或害怕攻击挫折源后遭受惩罚,那么个体就会转向其他目标。 [1]
挫折-侵犯理论探讨了由挫折引起的不同侵犯类型。多拉德等人认为,如果受挫后不表现出侵犯行为,受挫者就会留下受挫的残留能量(Residue),并处于侵犯的准备状态。任何没有诱发侵犯的挫折都会使残留能量增加。最终这些残留能量升至某一高度,再有任何增量都会引发非常强烈的侵犯行为。 [1]
减少受挫后侵犯行为驱力的两种途径
一是消除挫折感,消除侵犯动机实验助手使别是在任务中失败的实验就是一个极好例子。当助手道歉并撤销测验结果时,被试的愤怒和侵犯性减弱。当信任感丧失后,道歉和撤销消极后果是重建信任的必要步骤。
二是允许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精神宣泄假说(catharsis)适用于侵犯行为出现后减少再次侵犯动机的情况。挫折-侵犯理论认为,做出侵犯后,再次侵犯的驱力会减少,就像打开气球口放出一些空气以使气球免于爆炸一样。精神宣泄假说认为侵犯行为有两个作用。首先,侵犯行为会减少个体的唤醒状态;其次,由于唤醒水平的降低,个体在短期内不会做出侵犯行为。之后侵犯行为的减少是因为唤醒水平的降低,而非出于惧怕惩罚或报复。
应用和拓展
特德·古尔(Ted Gurr,1970),把“相对剥夺”定义为“一种知觉的价值期望与价值获得间的差异”。他认为,粗略来说,“相对剥夺”和“挫折”含义相当。古尔描述了一些有关政治暴力成因的模型,相对剥夺正是这些模型的关键概念。古尔理论有三种模式。
减缩剥夺(decremental deprivation)指人们认为自己应得到的没有得到。他们由于过去经验而体验到剥夺感。许多情况会导致剥夺:经济的萧条、外国强加的控制、特殊人群(如科技时代下的非技术劳工)就业机会的减少。 [1]
意向剥夺(aspirational deprivation)。这种情况下人们没有失去感,但是他们对于无法实现新的、更强烈的期望感到恼火。他/她们的期望有三种形式。一是对数量有限的某种东西的渴望增强;人们还可能追求他们之前从未有过的某种新价值;第三种则是人们可能关注那些之前很少见过的东西。 [1]
累进剥夺(progressive deprivation)或叫J——曲线学说。它是戴卫斯提出的一种钙化的解释模型。J——曲线学说预测,当长时间经济、社会稳定的发展之后突然出现短时间的急剧倒退时,革命就很可能出现。长时间爱你一定程度的、在生活条件上的稳定改善使人们产生了继续改善的期望。 [1]
侵犯线索(aggression cues)一位研究者认为,当环境出现促进侵犯的线索时,那么人们受到挫折后就会出现侵犯。一个常见的侵犯线索时武器,如一支枪或一把刀。根据伯克维茨(Berkowitz,1965)的观点,武器的出现可能会引发侵犯。为证明侵犯线索在诱发侵犯时所起的作用,伯克维茨及其同事做了大量关于武器效应的研究。他们推断,某些如盗抢之类的武器可能是诱发侵犯的线索,因此武器的程序I安应该能引发愤怒的人做出侵犯行为。在一项研究中,伯克维茨也做了相关实验。 [1]
此研究后遭到批评,一些研究者认为,被试可能猜测这种条件下的要求特征,并对此做相应反应。武器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并不将武器的出现看做伯克维茨所说的引发侵犯的线索,而是把它看做是来自实验者的线索,它表明可以做出侵犯,或者实验者想让被试在这种条件下做出侵犯,后人们又大量重复这一研究,有成功有失败,如今,武器所起的作用仍存在争议。 [1]
在较近的研究中,伯克维茨(1989,1994)拓展了他的理论。他认为不仅仅是挫折或愤怒,任何的负面情绪都能引发犯罪。侵犯线索不是侵犯出现的必要条件爱年,但是一旦人们感到愤怒或是沮丧,它们都能增加侵犯的强度。愤怒的个体可能更注意到侵犯性的线索。综上所述,侵犯线索的出现可能会增加个体因愤怒而做出的侵犯行为的可能,但在没有线索时,侵犯行为也可能出现。 [1]
利他动机:从众者效应
提问:1、中学老师怎么应对家长让教育孩子的要求?
判断谁是求助者。如果从教育角度,老师怎么跟孩子说都没问题。但如果从心理角度,就要知道谁是求助者。
学校里搞心理教室得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李老师回答:对学校、监狱、部队这些特殊地方,作为老师非常重要得责任和义务是做好心理知识得普及。
一是帮助校长将有问题得孩子筛选出来——底线思维。让校长放心,让这些学生别出事儿。
二是通过讲课,让学生们知道,遇到心理问题得时候怎么解决。“讲出问题,让孩子有意识察觉到自己得问题。比如,很多孩子考试前焦虑,家长鼓励没有用。
三、你这时候要告诉他,道理和心理是反着得,可以用心理的问题来解决。
问题三:从小到大怕黑,晚上不敢一个人,特别是出门。感觉有人跟着我。
李老师:1.你能分开害怕和恐惧吗?害怕是和现实相符的,恐惧和现实是不相符的。
害怕和恐惧的应对方式是反着的。害怕就躲着。恐惧最直接的方法是直面。系统脱敏疗法和暴露疗法
怎么使用暴露疗法,还需要跟个性特征,承受能力这些个体因素来制定方案。
不建议找原因,能用行为主义解决的,就直接解决问题。找出来的原因也是一种解释,也是为了解决问题。
社交情绪
社交焦虑、社交恐惧、嫉妒、羞耻、内疚
嫉妒:看着人家比咱好,生气啊
嫉妒的特点:持续性、普遍性、针对性,对抗性
嫉妒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嫉妒谁?比如,我不会嫉妒李克强。是因为不在一个层面上。反过来说,有人关注你的时候,说明你强起来了。有人说谁谁不好的时候,有可能就是嫉妒了。
当有人说你坏话的时候,你就知道你厉害了。传坏话的人,他真是个坏人。想通过别人来打压你。
嫉妒---羡慕---仰慕
羞耻:羞耻和愧疚,程度和性质都不一样。
在发展心理学上,耻感发育的比较早,小孩子很小说丢丢丢,就有反应。越早出现的情绪,对人控制越强。愧疚发育的比较晚,程度也轻。有羞死的,但没有愧疚死的。
耻感和罪感,不断地压抑,向内攻击自己,容易抑郁。不断地向外表达,就是愤怒。恼羞成怒。
内疚是良心上地报警器
从心理上控制人最好地办法,就是内疚。
控制不是不好的事情,对于一个心理的现象,不要有价值的判断。保持中立,是针对心理现象的基本现象。
提问环节:
1、挫折侵犯学说,能否适合用于校园暴力?
李老师答:当然使用。
2、孩子上大三了,不愿意跟我交流,微信电话不回。有些担心孩子,请帮我分析能做点什么?
李老师:敏感——一旦听到”你能帮我分析“这句话时,就产生依赖。依赖并不是不好,当关系好时,依赖并不好。当关系不好时,依赖可以增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