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江文,今天给大家探讨的这个话题,值得深思啊~
人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天真无邪,另一方面却不断的用成年人的恶意去揣测他们,这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最残酷的事情。
当那个老师不断质疑自己的学生作弊的时候,她或许不会想到因为自己的这个举动,会让一个年幼的生命消逝。
元旦前夕,正读初二的13岁女孩莉莉,迎来了学校这学期的第二次月考。
对于平日里本就成绩优异的她来说,并不为这次考试而担心。
那天,莉莉和往常考试一样来到教室,认真仔细的写完每一张试卷,很快,考试结束了,她开心的回到家中,凭借着自觉,莉莉能隐约感觉到自己的成绩不会差。
第二天,考试成绩公布了,莉莉不仅考了全班第一名,而且道法科目还得了满分。
尽管平时成绩很好,但对于从来没拿过第一名的莉莉而言,这可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正当她沉浸喜悦中,在准备放学回家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时,老师的一席话却让这个13岁的女孩备受打击。
当着所有人的面,老师质问莉莉:“是不是买了试卷,提前做过题目,才考出那么好的成绩。”
对于孩子而言,班上的同学就像社会的看客一样,格外重视他们的看法。
当老师说出那句话的时候,班里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的盯着莉莉,有惊讶、有不可思议,也有极少数的嘲笑。
那一刻,她陷入了学校的“社会性死亡”。
不断逼迫的询问,越发受伤的心灵
莉莉“作弊”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学校,有时候在路上走着,来往的学生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
尽管莉莉曾试图澄清自己没有作弊,但始终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她,毕竟在老师和孩子之间,人们还是选择相信老师。
人言轻微,不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更是体现在大人与孩子的对话中。
而那个提出质问的老师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为此还不惜打电话给莉莉的父母,不是询问,而是坚称:“要不然,不可能考那么高的分数。”
这种做法,毫无疑问是在这个13岁女孩的身上撕开伤口,并狠狠撒了一把盐。
事情到这里并未结束,鉴于莉莉的“顽抗”,老师决定用另一种方式去“证明”。
莉莉的姐姐回忆:“妹妹被老师叫到外面,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大概是要她“证明”给老师看,确实是真实成绩。”
等到下午,莉莉和姐姐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要求重新考一遍那张试卷,结果莉莉两道小题做错,考了98分。
与其说老师的行为是在追求公平,倒不如说更像是在展示自己的“权威”,一种作为老师对学生绝对压制的“权威”。
事实上,对于莉莉有没有作弊这件事,我们心里早已有了答案。
莉莉的姑姑曾说:“孩子虽然没拿过第一名,但成绩一直很优秀,名列前茅。”
对于考试这种事情,运气是不可否认的,有时候孩子发挥好,考出超过平常水平并非什么意外的事。
而且作为一个成绩经常名列前茅的人,不太可能为了争夺第一而去作弊,人有自尊心,孩子更是如此。
但在这个老师眼里,这些可以称之为证据的事实都被下意识忽略,她只想迫切建立自己的威严,不在意那个被伤害的女孩。
成年人受到误解都会觉得委屈,何况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都说事不过三,但那个老师对莉莉进行整整四次的质疑,女孩的内心早已满是伤痕。
逝去的生命
在被老师叫到办公室重做试卷的隔天,人们迎来了元旦,学校也因此而放假。
就在元旦那天早上,莉莉失魂落魄的独自跑出家门,直到临近中午都不见人影。
父母看女儿没回家,感到万分着急,于是出门找她。
中午的时候,莉莉被找到了,她的遗体在一处池塘里,溺水而亡。
谁也无法相信,在2021年的第一天,这个年仅13岁的女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现实赤裸裸的摆在人们的眼前——莉莉走了,留下的只有她在社交软件上发布的最后一条留言:“考试正常发挥,考得好怪我咯?”
时至今日,谁也不知道莉莉为何要做出这样的事情,也许她早已被这个世界的恶意伤透了心,又或许她是想证明某些事,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但毋庸置疑,老师对莉莉造成的多次伤害,成了这场悲剧的导火线。
身为局外人,我们无法体会到她所遭受的那种委屈和痛苦,但从她以死证明自己清白的举动,就足以让人感叹万分,或许她对这个世界早已失望了。
当老师不能以善待人,教育也会随着变味
莉莉走后,她的家人曾找到学校,希望讨要一个说法,然而学校连一句道歉都没有,甚至还出言讽刺:
莉莉班上的同学也说道,那名质疑莉莉的老师,曾多次告诫如果有人问起补考的事情,他们要否认有这件事。
看完学校和老师的操作,让人觉得既生气又好笑:哪怕这件事不是莉莉自寻短见的原因,也是导火线,脱不了干系,如今却摆明要撇清。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着实让人惋惜,莉莉走了,留下的一地鸡毛,教育主管部门和法律自有公断,我们静待结果,阿柒不予多加评判。
但莉莉的事情,无疑是给家长和老师提了个醒,莫让悲剧重演。
一、如今的孩子更加早熟,家长要从细节上去观察他们的心思。
如今的孩子相比于前几代人,显得更加早熟,有什么心事都会自己放在心里,而这也是酿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家长从表面上看孩子,很难看出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孩子随着时代而改变,家长也应该跟着改变,从细节处去观察孩子,往往能看到孩子真实的内心想法。
二、教育的一切前提条件是引人向善,而不是以恶制人。
在莉莉的悲剧中,老师难辞其咎,有着明显的责任。
作为一名老师应深知在自己在孩子心中的重要位置,孩子犯错了可以惩罚,可以联系家长,唯独不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去质疑、伤害孩子。
教育的一切前提条件都是引导孩子们向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必须对他们施以善意,而不是以恶制服学生。
孩子是纯白无瑕的,他们受到怎样的教育,就会开出怎么的花,用恶去对待他们,往往容易酿成悲剧。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斯人已往,愿莉莉一路走好,天堂再无质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