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底,很多人开始写2016年的总结。对于一些人来说,阅读书单也许是很重要的一项。
在我整理2016年的成就事件时,发现在2016年阅读了100多本书。这是我目前为止的人生中阅读量最大的一年。在2015年以前,每年的阅读量不到20本书,2015年阅读了60多本书。今年,又有了提升。
一定程度上,我们都是井底之蛙。我们受空间的约束,无法看到生活在另一个城市人的生活,我们受时间的限制,无法看到过去不同时代人的生活。
我们都害怕成为井底之蛙。我们通过旅行突破空间的局限。如果想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我首选阅读。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古代的智者对话,我们也可以与世界各个城市的作者对话。阅读,让我们从一个狭隘的井底,来到更广阔的天地。
有些人嗜书如命,在他们看来,不读书的人生不叫人生。我自认为还是爱读书之人,但跟他们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
最近在阅读的一本书是《深阅读》,作者是斋藤孝,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之前阅读过他写的《学会学习》这本书,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他在在书中引用了非常多的作品,总结了16位伟人的学习方法。阅读《学会学习》时,就惊叹斋藤孝惊人的阅读量。《深阅读》展现了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阅读量。在他看来,不读书的人生不叫人生。不读书是无法培养思考能力的。
1.日渐消亡的读书文化
在《深阅读》这本书,作者花了一本书的篇幅,劝年轻人要多读书。他认为把读书的喜悦传达给那些没读过很多书的人,是他应尽的责任。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作者看到日本日渐消亡的读书文化,痛心疾首,才会写《深阅读》这本书,来阐述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不仅日本,中国的读书文化也在日渐消亡。前段时间很火的“地铁丢书大作战”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让人们关注阅读,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人们读书越来越少了。当大家都在强调读书的意义时,也就意味着,很多人已经不再读书了。如果大家都在读书,也就没有必要强调读书的意义。
我身边很多朋友,毕业之后,就不再读书了。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苦差事。虽然,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读书,而自己却整天拿着手机,或者看电视,孩子又怎么会爱上阅读?
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该如何读书?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浅阅读”,只阅读网络上的信息,而是应该静下心来“深阅读”。网络让我们漂流在信息海洋的表面,而阅读带我们向下深深潜,汲取深藏水底的精神清流。
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要想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的深度。
现在很多人,真的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网络上出了热点事件,有人这样解读,觉得有道理,有人从反面的角度来阐述,也觉得有道理。发现谁说的都有道理,不知道自己应该听谁的。或者干脆以偏概全,在网络上无端谩骂。就像作者说的“如果自己的精神和思想没有达到足够的深度,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被网络上的各种观点牵着鼻子走。阅读可以重构我们的价值观。以知识为基础,通过自己大脑的思考问题,确立价值观。
2.精神底层流淌着清流
作者认为,如果书的力量若能到达年轻人的灵魂,时代的精神面貌应该会有所改观。
在《深阅读》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一个词叫做“深潜力”,我很喜欢这个词。
作者认为:相较而言,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不过是河流表面的浊水罢了。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关键在于,我们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后还须具备“深潜力”。而读书,就能教会我们掌握这种“深潜力”。
而掌握“深潜力”,让自己的思想成形并继续向下深入,只能在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
请回忆一下,你平时独处的时候会做什么?
我们越来越无法安静地独处。网络很喧嚣,很多时候,虽然在空间上是独处,其实并不是在独处。因为无时无刻不在上网,在网络上联结。一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有2-3小时。看起来好像和谁都在联结,其实,内心非常空虚。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越来越“肤浅”了,因为无时无刻不在链接,让我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独处,阅读和思考。
我每天都会抽出独处的时间,一天后,最喜欢的时间,就是下班之后,在书桌前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在书中,作者阐述了读书的三大意义。
第一,以获得信息为目的的读书。比如说,我们有时迫于工作或者考试的需要,就不得不读书
第二,是为了愉快且有意义地度过独处的时间,因而促使大脑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读书。
第三,是为了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
只要能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
3.坚持读书的五个习惯
如何才能持续地阅读呢?作者分享了坚持读书的五个习惯。
1.建议“自问自思”。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和思考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如果一边阅读,一边提问,阅读的效率会高很多。我自己阅读时,有一个习惯。在拿到一本书时,先看书名和目录,然后先列一个问题清单,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提问。这样,既能让自己保持注意力,也可以更好地获得书中的信息。
2.光用眼睛看字不叫读书。
阅读,并不是说,把书从头读到尾就是阅读了。并不是说,这些字你都认识,就是吸收了书中的精华。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很重要。
在书中,作者建议我们重新审视“朗读”的好处,对于一些书籍,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亲子阅读过程中,可以用“念给孩子听”的方式,也许更加有效。
3.光有书架就能变聪明
作者认为,光有书架就能变聪明,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希望我们养成“藏书”的习惯。
作者认为,书脊有惊人的效用。他认为书架就像自己的记忆装置。他更喜欢阅读纸质书,而不是电子书。他觉得所谓有书的生活,不能少于三百册藏书,可能的话,应该达到千册才对。
目前,我还没有达到藏书千册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努力。
4.“一天一本”-最简单的读书方法
作者读书的节奏,基本上是一晚上读一本多。所以,他有着惊人的阅读量。当然,阅读并不是读得快就好,关键还是要理解书中的内容,然后付诸实践。作者每天会设定“读书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会关闭电子设备,完全沉浸在读书的世界里。其实,我们并不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把时间都浪费在了电子设备上。
5.“输出”使书成为自身血肉。
怎样算读完一本书了呢?其实也是有不同的标准来衡量的,其中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介绍清楚”。用一两分钟向朋友介绍你在阅读的这本书。
或者也可以用读书会的方式来交流彼此感想和意见。
其实,写作也是非常好的一种输出方式,如果你能用一篇文章来阐述书中的观点,说明书中的内容吸收差不多了。此外,拆书帮,读书会,都是非常好的方式来分享你所阅读的书。
叔本华曾说:“光是不停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逝,不会在精神中扎根。”
读书,除了理解,还要深入思考,才能将书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最后一章,作者分享了十个增强读书力的技法,具体可以通过阅读《深阅读》这本书来了解,我就不在文中赘述了。
在信息爆炸时代,希望你依然能够养成“深阅读”的习惯,享受读书的快乐。
我是弘丹,想要用文字记录人生的暖心姑娘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那就关注我的简书账号吧,我们一起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