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有一个很古老的梗,同样是青丘白浅,以不同身份“司音”“素素”出现的时候,在天君那得到的评价“一个小仙”、“一个凡人”;而那个从未出现过的青丘白浅却成了天君心心念念的天族结亲对象。
笑天君“见面不识”的时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人是否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别急着否认,先花五分钟,看一本绘本,感受一下自己的内心,问一问自己
——如果有这样一个孩子,是慨叹“人比人,气死人”?还是接纳,并静待花开?
绘本故事
保罗并不害羞,只是他皮肤里的色素很容易发生变化,生活里一桩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引发这种变化,这让他的生活并不总是那么轻松。
一句轻描淡写的“不”就能让他脸色苍白。
一点随意发泄的怒气,就能使他全身发绿。
一丝令人生疑的声响就能叫他泛出蓝色。
一记轻轻掠过的吻就能让他周身通红。
生活从内而外为他着色,他的内心就是他的外表,他的外表就是他的内心。
他需要一件纯金的铠甲,因为就是这种金色能让孩子成长为大人。
他周游世界,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在路上,他遇见了:
宽阔马路的褐色,绝望心境的暗黑,美丽事物的甜粉,仲夏夜晚的幽紫,滚烫沙砾的亮黄,军人制服的鹅绿,落雨天空的深灰,然而,他找遍了全世界,就是没找到那种能将孩子变成大人的金色。
因为这个世界也和他一样,皮肤中的色素很容易发生变化。
脆弱又美丽。
再思考
故事读到这里,我们是否能够想到一个男孩,他不善掩藏,而且敏感于事,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在他那里都会成为一种非常幼稚而又显而易见的反应?
《孟子·告子下》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似乎大丈夫就应该动心忍性。但是如果做不到呢?会不会被嫌弃?
或者,好一些,因为爱,没有嫌弃,会不会生出些许无奈“这孩子就这样了,左右都是自己的孩子,接纳吧……”
假如是这样,连自己父母的接纳都带着些许的无奈,这样敏感的孩子又如何寻得自信,面对社会的评判和比较呢?
我记得,小时候因为我的大大咧咧没心没肺,曾经被妈妈怜爱地跟人介绍“我家这丫头傻乎乎的,也没个心眼儿。”
想想,我也曾经跟先生哀叹:“为嘛我的儿子就这么丢三落四的呢?”
小时候的我,一直相信自己真的是傻乎乎的,后来很久以后,才体会到母亲话语中的怜爱和宠溺。而我那小小的儿子是否也会觉得妈妈是在嫌弃他呢?
本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难免会遇到外界的一些评价和比较,就像我儿子曾经问过我“妈妈,我画的画一点也不好,我同学学画画,画得好,我的画不想给人看。”
静待花开
保罗在最初,想寻找金色的时候,他是否也感受到了外界的压力?是否也因为这压力而自卑,并且想寻找那个能让自己“动心忍性”的东西而变得成熟起来呢?——我们接着把绘本故事看完:
保罗其实并不害羞,他只是特别敏感。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拥有这样的特质,都是一种幸运。
保罗拿起画笔,开始画画,他的画映照他的心,而他的心全都被画在了画上。
所有人都异口同声:这是个金子般的大人。
幸好,在寻找的过程中,保罗找到了自己。“他的画映照他的心,而他的心全都被画在了画上。”——当他成为自己的那一刻,即使依然敏感如往昔,但是所有人看到了他金子般的特质,都异口同声夸赞。
恰似开头提到的那个老梗,白浅从来都是那一个人,但天君看到了她与周围人的不同的时候,轻看了她前两世所表现出来的面相,在那两世之中,狐帝之女在眼前,但天君却视而不见。直到最终她以白浅上神的姿态出现,不管她做了如何任性的事情,天君才都因了她的身份,而接纳。
——我们的接纳是否还有些功利呢?
是否我们在孩子随自己天性而为的时候,认为那不合常规?
是否因了某些所谓的不同,而看不到那颗纯然的心?
是否直到最终我们的孩子历尽千辛找到自己的时候才恍然“按照青丘的规矩”,上神这样任性也是理所当然的?——要是万一,我是说万一,因为我们之前的种种,让孩子做不成最好的自己,终是沉溺于自己的卑微该怎么办?
很幸运,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了我对孩子评价中的不妥。所以在他说出他的画不如别人好的时候,我能够告诉他“我更喜欢你的画,因为那是你最天然的内心啊。”
我看到他时时运转的大脑、看到他即使偷懒应付功课的时候,依然会沉醉于自己关心的知识之中、我看到他在某些方面的专注、也看到了他善良的本质……
世上的美好有千万种,总有一种是在我们孩子的体内。我想,或许我们不应该仅仅只是接纳了孩子不被世人看好的那一面,更应该发现他体内美好的种子,勤于呵护,并静待花开吧。
我打算,等到有一天,他再次因为周围的评论和比较低落的时候,和他重温这本书。——用心去读。
文/晨光微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